关注“主体”,重视“主导”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6/7/29 20:51:43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6090字)
关注“主体”,重视“主导”
天台职业中专语文组 王健
【摘要】现代教学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但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学生阅读文本的激趣者、学习活动的帮助者和建构文本的引导者。
【关键词】主体作用  主导作用   教学叙事

现代教学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在“活动——体验”模式下的“生成本体论”,即建构主义理论和方法。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的课程改革的趋势是: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它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逐步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与此同时有些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但教师的适时点拨做得不够,该点拨时不敢点拨,似乎一加引导,就不让学生发挥主动性了,课堂教学效果就打了折扣。笔者认为,在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作用不但没削弱,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下面,笔者试通过三个“教学叙事”对此加以诠释。
教学叙事之一:
教师是学生阅读文本的激趣者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偷偷模仿过老师的言谈动作?
[《义理、考据和辞章》探究的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学生对文本阅读可能没有直接兴趣,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学生有的抿嘴笑,有的指着别人说,还有的居然即兴表演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会模仿。清代文学家姚鼐跟随刘大櫆学习时,就曾“奇其状貌言笑,退辄仿效以为戏”。
(学生动起来了,表情轻松,五六个学生还面带笑容)
他还说过这样的话:“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辞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教师板书:义理考据 辞章)谁能解释?
(生一脸惘然。)
师:古人所说的“义理”,是指儒家研究经义,探求名理的学问。“考据”,指研究古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辞章”,本指文章,是对诗文的总称,后来也用以指文章的写作技巧。请同学们阅读施东向的《义理、考据和辞章》,尽快地找出文中的含义。
[借此引起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仅仅五秒左右,就有人举手)
一生读课文引言第二段。
师:有人说,精于义理的人,容易成为学问家;精于考据的人,容易成为历史学家;精于辞章的人,容易成为文学家。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课文对于这三者的关系又是怎样论述的?
[这个叙事是在特定的情景中产成的,它需要教师具有较广博的知识面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
我国教育的先知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强调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好之,”“乐之”,也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认知学派学者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形成各种兴趣,有由事物或行动本身所引起的直接兴趣,也有由事物或行动的目的和任务的引起的间接兴趣。《义理、考据和辞章》是一篇论述如何写议论文的文章,它不是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归纳出中心论点,而是重在讲清“为什么”,探究的内容是非常抽象的。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进教室之前,发现轮到课前三分钟说话的学生正在讲台上模仿我的上课习惯动作,于是灵机一动:既然学生对文本阅读没有直接兴趣,何不以此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把课堂由“权威教学”变为“主动阅读”,因为“课堂是你们的,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你们的助手。”教师只是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与灌输者。由于建构性阅读是一种由内在认识动机驱动的阅读,这种内驱力表现为学习者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识及解决问题的倾向,它起源于学习者的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叙事之二:
教师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帮助者
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出现化工厂、造纸厂、印染厂等排放污水的画面,而后又出现了发黑的河水及水面上漂浮着一条条死鱼的画面。
[画面具有直观性,用活生生的现实,帮助学生调动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教室里静悄悄的,很快,有同学打破了宁静,教室里议论开了)
生:我想知道化工厂、造纸厂、印染厂排放的废水中哪种物质污染了河水?
生:我想知道鱼的死因。
生:我想知道治理污水的方法。
(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并且找到了如何调查的目标。我暗暗高兴。)
师:要想知道河水污染原因及防止的方法,就得开展调查活动。调查时应开展哪些方面的工作?
[适时的点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生:调查该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
生:调查这些工厂排放的污水主要成分是什么?日排放量多少?根据污水成分的理化性质提出如何消除污染的方案。
(学生的回答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居然出现了“理化性质”这样的术语)
师:那么,我们天台是否也存在着污水排放的现象?
[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生:我家旁边的坡塘工业区就有。工厂在夜里偷偷地排放,到处是臭气熏天。《天台效能网》上反映了许多次也不见效果。
师:那就由你牵头,根据刚才同学们所讲的内容开展调查活动。愿意报名的同学请举手。
(基本上全班的同学都举了手。我想这可不行,哪能只开展一项呢。)
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天台的环境保护方面还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生:原来“天台八景”之一的“清溪落雁”已经消失了。 
师:你完全可以就此开展调查活动,寻找落雁消失的原因。
生:还有家庭装修污染,厨房和路边大排档的油烟污染。
生:汽车尾气污染。
生:噪音污染、光污染。
(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
师:很好!请同学们按照课本77页的要求去做,别忘了为公益宣传做准备,如摄影等。至于调查报告的写法请参考课文的介绍和例文。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介绍和例文。
生:老师,请问例文中的数据和测试从何而来?我们该用什么途径获取?
(这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只好临时发挥了。)
师:第一,实地取样;第二,查阅资料,包括书籍和上网;第三,向人请教,如专业教师;第四,机构咨询,如环保局等。
[虽然是临时发挥,也在指导学生如何开展活动。]
……
这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语文(共用基础平台)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片段。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项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活动,教师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而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领导者,而且还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实践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任务贯穿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对学生活动主题、课题确定的指导、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总结和交流阶段的指导。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让他们的各方面素质在能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这正是研究性学习关注的形成自主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语文主要不是连续的认知过程,而是反复的实践过程。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创设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在本叙事中,教师先设置情景,以此圈划出活动的主题,同时以直观的画面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调动情感,使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研究。活动目标的确定则由学生在自己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完成。然后以提示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寻找活动目标的切入口和活动的内容,至于活动的成果——调查报告的撰写,则由学生自主阅读和借鉴例文完成。纵观整个活动,从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活动的形式和成果,无不由学生自我选择,这充分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探索”精神,全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上,以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的偏差和问题,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值得反思的主要是对“自主、合作、探究”中的“合作”学习方式方面重视不够,缺少对“团队合作”的形式和方法的指导。
教学叙事之三:
教师是学生建构文本的引导者
内容:赏析阿Q的人物形象
背景:1.学生已经通读《阿Q正传》、了解了时代背景而且理清课文所选的故事情节后
2.学生是幼师专业,清一色的38名女生
叙事描述:
……
师:下面我们分析一下阿Q的人物形象,看看阿Q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话音刚落)
生:流氓。(我愕然,它偏离了我的教学预设) 
[对于学生的感性认识,应本着“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制止。]
师:为什么说阿Q是流氓?
生: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动手动脚,大肆轻薄。晚上还“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粘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得滑腻了?”(有生说:“变态”。引起全班的哄笑)
师:确实是畸形心理。
生:还有,在土谷祠设想革命后讨老婆的内容,要漂亮的,嫌原先的求爱对象吴妈“脚大了。(又有人说:“朝三暮四”再次引起全班的哄笑)
(我想引导到课前预设的“贫苦农民”上去)师:阿Q的职业是什么呢?
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全是最无技艺的活,表明阿Q实在是个游手好闲的无业游民。
(我还不死心,干脆直接点明)师:他生活在农村,受压迫,难道不是个农民?
[课后我想:强行引导完全没有必要]
生:他并没有去租几亩田来耕作,怎么算农民?(我无言以对)
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常混迹于酒铺、赌场,会欺侮弱小,会调戏妇女,会翻墙入静修庵偷萝卜,甚至进县城加入盗窃团伙,参与盗窃,这难道不算流氓?
[这引起了我的反思:教参的定位可能真的不到位。阅读教学应重视多元解读]
师:(沉思片刻后,装出无可奈何的样子)那就定位于带有流氓习气的无业游民吧。(学生为自己的胜利鼓掌)
[以另一种方式,对学生的阅读给予肯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
师:刚才同学们找出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你们能否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变态。(一阵哄笑)
师:很好。能否再找一下成语?
生:自欺欺人。
师:生活在被侮辱被损害的环境中,心犹未甘又无力反抗,只好以妥协求生存,以自欺欺人的思想方法达到精神上的自我满足的变态心理,这就是精神胜利法的特点。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教师作规范的概括。这也是主导性的体现]
(我想:既然精神胜利法是“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有其存在合理性的一面,因此要引导学生辨证地看问题)
[进一步探究,挖掘文本隐含的信息]
师:如果一个正常的人处于阿Q这样的悲惨境地而又无力反抗,其结局会是怎样?
生:自杀、发疯……
师:对,精神胜利法是阿Q生存的唯一支柱。造成这种变态心理的原因是否是他个人的?
许多学生议论:是社会原因,是封建势力,经济地位……
师:是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同时也是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的反映。阿Q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的典型。那你们知道鲁迅刻画这一典型的目的吗?
(沉默片刻后)生:救治变态的人,(另外学生补充:还有病态的社会)
师:(带笑容)很好。鲁迅曾经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中间,意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为了提醒: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像阿Q一样贫苦者的问题。那么,解决的途径是什么呢?
生:革命。
师:阿Q想不想革命?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
(经过师生共同阅读文本,讨论后认识到阿Q的目的:报复,想财产,想女人,并能指出其荒唐的成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