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约12270字。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
1.文学是我们精神上长久的陪伴,一部部经典名著,似一盏盏夜里的灯火,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力量。在许多艰难的岁月里,是文学陪伴着人们度过漫漫长夜,滋养精神,贮蓄力量,心怀热忱 ,孕育希望:在静谧 寒冷而又荒凉的东北大地,文学是年轻的梁晓声心中跃动的火苗,驱逐饥饿、寒冷与迷茫;在地坛“行走”的绵长时光里,被禁gù 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因为文学而能够在精神的世界里纵横驰骋,那日日与病痛缠磨的生命,如此充沛饱满,不掩饰痛苦,也从未失却高贵。文学,就是让人变得更好。而反过来说,也正因有了一位位文学名家丰厚的创作,才使得文学的天空更加星光灿烂。让我们尽情漫步在文学名家长廊吧,在jiàn 赏一部部文学作品中,得到精神的洗礼。
(1)请在语段中的横线上为加点的字注音,依据拼音填写汉字。
(2)下列对语法知识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滋养、驱逐”的词性为动词,“艰难、荒凉”的词性为形容词。
B.“文学是年轻的梁晓声心中跃动的火苗”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学带给人的温暖与希望。
C.“饱满、痛苦”为褒义词,“高贵、希望”为中性词。
D.“如此充沛饱满”中“饱满”有“丰满”与“充实”之意,这里是“丰满”的意思。
二、名著阅读
2.下列材料均选自名著《朝花夕拾》,请你认真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
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材料二: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材料三:
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直到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
(1)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句子内容作简要分析。
(2)这部散文集里除了有对人和事的温馨回忆,还有理性的批判。请从以上三则材料中任选一则,指出作者批判的内容。
(3)“写作”是鲁迅的人生转折点,请概述他走上写作道路的原因。
三、选择题
3.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下列留言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鼓舞人心、文质兼美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断涌现,真是美不胜收!
B.文学界在新思想的影响下,见异思迁,掀起了一场革命,发生了巨大变化。
C.看到一些作品手稿中反复涂改的痕迹,我感受到作家们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
D.了解到革命作家们在文学道路上的昂扬斗志,我对他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情景默写
4.古诗文默写。
家国之情始于己身,曾子在常省吾身中,修养品行“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宁静,志存高远“ , ”(《诫子书》)。
家国之情融于乡思,李商隐身处巴山,听雨思乡,“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王湾客行他乡,思乡情浓“乡书何处达?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