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练习2
- 资源简介:
- 约22880字。 - ????文言文 
 第一课《桃源源记》
 第一篇:
 【甲】《桃源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并怡然自乐 ( ) ②悉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2.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B.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C.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D.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 以刀劈狼首
 B.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其一犬坐于前
 C.余顾而慕之 结友而别
 D.盖江北之俗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②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10.【甲】文中的第二段和【乙】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来谈谈。 (4分)
 第二篇:
 【甲】林尽水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
 ③子之哭也:( ) ④小子识之:( )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4分)
 A.何为不去也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苛政猛于虎也 贤于材人远矣
 C.夫子式而听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乃不知有汉 蒙乃始就学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4分)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
 4.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5.请你结合文中画线句描绘一下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然后在结合内容谈谈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第三篇:
 【甲】林尽水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夹,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害;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受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②强记书传 ( )
 ③生有神力,未冠( ) 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B.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C.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D.尤好《左氏春秋》及利/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吁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