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5(新高考地区专用)(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159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3/5/21 12:34:4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755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信息必刷卷05
  新高考地区专用
  新高考地区考试题型为9(现代文阅读35分)+8(古代诗文阅读35分)+5(语言文字应用20分)+1(作文60分)。
  1.2023年新高考Ⅰ卷与2022年新高考Ⅰ卷试卷结构保持一致。
  2.践行评价体系,考查内容选材灵活,题型相对稳定,考察形式更灵活,重视逻辑与审美,强调迁移能力与逻辑思辨,命题进一步情景化。
  3. 润物无声,立德树人在融合中实现;文化浸润,注重古今贯通;古今贯通,激发理想追求的时代精神; 汇聚精华,感受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全面发展,注重整体渗透。
  4. 考教衔接,语文特色在创新中凸显;深化基础,注重课堂学习;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创新题型,注重学以致用
  5.精心设计平稳、平实、平和、平衡,能力素养在平稳中区分。
  2023年语言运用题仍将呈现如下特点:
  1.聚焦社会热点,关注百姓健康。科普说明文,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
  2.试题结构稳定,成语习题主观化,挖空衔接题,逻辑概括段落内容题。
  3.习题主观化加大,逻辑能力更强,更强调语境下的语言运用和逻辑判断。
  建议读练结合,积累成语。读热点时评、科技热点新闻、社会热点新闻,积累并归类成语,注意成语运用语境积累,注意成语运用到作文上。
  建议读练结合,培养逻辑能力。阅读材料,用恰当逻辑概括材料内容;鉴赏句子关系,会根据材料命题挖空衔接。
  建议注意思维导图运用,梳理阅读思路。阅读报纸,积累名言、人物素材;阅读报纸,用思维导图概括报纸内容。
  建议结合社会热点鉴赏修辞句,结合新闻时评调整局势。重视逻辑与语言运用能力。构建句式知识体系,注意提高语言文字运用句式转化能力。
  预测2023年的名句默写命题将重视人生成长体验名句,关注家国情怀名句,体现审美的名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
  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并且开列出顾炎武《日知录》、阎若璩《潜邱札记》、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最可观者”十余种。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清代的学术笔记有500多种。学术笔记已经成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炎武的《日知录》、阎若璩的《潜邱札记》便开清代朴学之风。立足不同时期的清代学术笔记,我们能够一窥清代学术的演进路途。
  (摘编自杨艳秋《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古代学术笔记的传统》)
  材料二:
  札记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著述形式,又称杂识、杂录、笔谈等,今人常以“笔记”一名统之。古代札记的内容涉及广泛,包罗宏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刘叶秋将笔记分成了小说故事,历史琐闻,考据、辩证三类,其中历史琐闻类笔记最为重要,能补正史之缺。
  B.考辨类笔记通过随笔等形式记录了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直到宋代才开始从杂史琐记中分化出来。
  C.古代札记多是作者有感而发、随手所作,不注重体系形式的建构,因此内容都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D.古人的学术札记中蕴含着丰富的学术精髓和学术智慧,对今天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我们应多加借鉴和利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笔记”一词虽然出现得迟,但笔记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官传统及先秦诸子散文中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
  B.作为清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的学术笔记成就显著,这与当时学者喜欢随手记下读书心得有一定关系。
  C.在胡培翚和凌扬藻看来,乾嘉时期的学术札记记载了清代的学者们对于训诂学研究的独特观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D.《梦溪笔谈》记载了沈括的所见所闻和见解,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等多方面,堪称古代学术札记的典型代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通过列举多部代表性学术笔记,阐述了我国主要朝代的学术笔记的发展状况。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清代的“札记册子”,并肯定其对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性。
  C.材料二认为,古代学术札记主要以学术问题探讨为主要内容,其中多含学者的真知灼见,是我国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
  D.根据材料二,我们研究乾嘉时期学术札记中的训诂理论材料,可以了解乾嘉时期训诂理论的发展。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我国古代学术笔记的发展脉络。(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古代学术札记的特点。(4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其中历史琐闻类笔记最为重要”错误。原文是“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
  B.“直到宋代才开始从杂史琐记中分化出来”错误。原文是“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
  C.“因此内容都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错误。原文是“古代札记在形式上显得自由洒落、散漫无制”。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绣水夕阳
  查俊华
  我从武汉赶赴铜城,直奔铜城市中心医院。
  医院重症监护室是一位中老年女子在看护我爸。她自我介绍叫乔麦,三十五年前是我爸的学生。
  从乔麦、消防队员、医生和邻居那里了解到的情况,像一张被撕碎的稿纸,我把它们慢慢地粘贴拢合。
  我爸虚岁八十,身体硬朗,他为这一点自豪和骄傲。爸爸一辈子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