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 约18490字。
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新高考Ⅰ卷】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评卷人 得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春秋笔法,从名字本身推敲,我们很容易看出,“春秋”二字的来源,正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一部具有历史性质的史书《春秋》。《春秋》这本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它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这一时期的历史。在中国的远古时期,春、秋两个季节是各国的诸侯前往京都行礼朝会的时节。此外,“春秋”在古代也代表了一年的轮回,因为一年必须经过春、秋两季。而史书记载的都是国家一年或者几年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春秋”两字便成了史书的一个专有的代名词。根据史料我们能够考证,《春秋》这本书自从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发生后,就已经失传,而现在比较流行的各种版本,大部分是由《左传》《毅梁传》这三部史书拼接融合而成的。
孔子是曲笔隐讳手法的首创者和秉笔直书手法的继承者,《春秋》一书的史料价值之高,已是定论,但是从内容和写作手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中隐隐约约藏着明显的批评倾向,所以孔子在记叙历史时所运用的这种暗含褒贬的写作手法被称为春秋笔法。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统治之后,在思想上采取“焚书坑儒”等一系列文化高压政策,从而使儒家的典籍几乎被焚烧殆尽,儒家的思想几乎消亡。然而秦王朝的短命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再度发展的机会,汉朝在建立初期,一直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虽未被国家立为正统思想,但是汉王朝也未对其采取打压的政策,从而使得儒家思想有了十分迅速的传播与发展。儒家思想的发展必然也带动着春秋笔法这一历史叙述手法的新生与发展。
“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的运用比比皆是。《晋语》中记载:“蒸于武公,公称疾不与,使奚齐莅事。”“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能称得上大事的大概就只有两件事——一件是祭祀,另外一件便是战争。然而对于祭祀武公这样的国家大事,晋献公身为国王,却不亲自主持,而是让一位普通的公子奚齐代替他本人出席,这完全是无视太子储君的存在,很明显,晋献公是喜欢奚齐而讨厌太子申生,我们从这样的国家大事的安排上,完全可以看出来晋献公想要换掉申生的太子之位,而让奚齐来继承,只不过没有直接说明罢了。从古到今,凡是王朝的王位更替,废嫡立庶便是取乱之道,所以晋献公的做法为以后的悲剧下场留下了伏笔,语言只是一两句话,但是所要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也就是春秋笔法“微而显”这一原则的高明之处,从而达到既让恶行得以彰显,又对他们的恶行予以隐隐约约地讽刺。这里详细写了太子申生的行为,步步符合礼法,敬君而且孝父,然而晋献公却要废黜贤明的申生,改立奚齐,这便鲜明地反衬出晋献公的恶行,褒贬善恶不言而喻。
春秋笔法在帝王谥号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君王在去世之后,后世一般会为其拟定一个谥号,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唐玄宗等,其实谥号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定的,一个字可以说是对其一生功过的定论,一个字而定其一生,这也正是春秋笔法的体现。而且,谥号也可以对后世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从而规劝后世君主以前人为鉴,规范自身。所以古代对谥号的定立也有了一套章法:“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善闻周曰宣;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希纲治纪曰平;辟土服远曰桓;温柔好乐曰康;希义行刚曰景。”
(摘编自张谦《论春秋笔法及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应用》)
材料二:
为恰切地显示自己的“微意”,司马迁有时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一段之中,而对比之意蕴含其中。如萧何与韩信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特殊关系,曹参则是因与韩信一起才能建立诸多战功。司马迁在评论萧何、曹参之时,看似自然地提到韩信,其实暗合对比,让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是一年必经的两个季节,代表着一年的轮回,因此孔子用“春秋”二字命名史书。
B.与《公羊传》《毂保传》相比较,《左传》运用“春秋笔法”更为成熟,对孔子的影响更大。
C.谥号可以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并且蕴含了后世对该历史人物的情感态度。
D.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在书中表现出一种与天道、与历史抗争的批判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一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它既有秉笔直书手法的传承,又有曲笔隐讳手法的运用。
B.从秦王朝建立到汉朝初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春秋笔法”同样也未得到发展。
C.《晋语》中关于祭祀武公的记载,通过短短数语,就可以体现出晋献公的行为是取乱之道。
D.司马迁叙写《史记》,有时会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对读者认识历史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3.下列选项都是对李广的评价,其中与“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慨叹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B.《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C.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D.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4.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司马迁是如何在史书中做到显“微意”的。(4分)
5.“春秋笔法”在史学作品中运用较多,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中魏惠王问孟子有关周武王讨伐商纣的事情,孟子回答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孟子的回答中,“诛”“弑”二字彰显了“春秋笔法”的叙事方式,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悲寺外(节选)
老舍
黄先生已死去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中,只要我在北平,我总忘不了去祭他的墓。自然我不能永远在北平;别处的秋风使我倍加悲苦:祭黄先生的时节是重阳的前后,他是那时候死的。去祭他是我自己加在身上的责任;他是我最钦佩敬爱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