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6(5份)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6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150.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152.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83.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85.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187.docx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50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集《山水》清朗深婉,诗情与哲思 ,了无痕迹,在中国现代散文中可谓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因为《山水》贯穿着坚忍向上的人格力量,充溢着“正当的死生”的主旋律,而被钱理群称之为冯至“一绝”。
冯至欣赏的是素朴本真的自然,他从人们 的自然景致,如原野、树、草、鸟的成长、姿态中体会到无限的美、永恒的美。而对于人们热衷的富于历史文化气息的自然景观,不仅没有兴趣,而且持强烈的批判态度。如对于闻名遐迩的杭州西湖,冯至最不能忍受的就是人为地将历史的糟粕堆在西湖的周围,使得原先纯粹的西湖山水变得嘈杂。中西文化的熏陶及赴德求学、回国的经历、昆明时期的生活,使冯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作为文学界的领军人物,冯至却从不 ,总是谦虚而温润。1988年《山水》重印,冯至作序说:“丞蒙张错先生厚意,重印《山水》,恰似重阳过后送来一盆菊花、但愿花的色香没有褪尽,不至于像苏东坡在诗和词里一再感叹的‘明日黄花蝶也愁’。”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水乳交融 习以为常 恃才傲物
B.珠联壁合 习以为常 特立独行
C.水乳交融 不足为奇 特立独行
D.珠联壁合 不足为奇 恃才傲物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山水》因为贯穿着坚忍向上的人格力量,充溢着“正当的死生”的主旋律,而被钱理群称之为冯 至“一绝”,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52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立春地生暖,晚秋心生安。天高云淡的晚秋,一切都裸露在空旷的原野。泥土是那么松松软软,你可踩在里面,凝视蚯蚓,追寻它们留下的弯曲的踪迹;你可爬到树叶落光的柿树上,品尝柿子,它们藏下的晚秋的甜蜜可以分享。多情的柿子,抑或是倔强的蚯蚓,都眷恋着这片土地,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秋的 ① 。环顾周围,曾 ② 的植被,像极了人们稀疏的头发,贴在秋的地面。只有秋播的麦苗,顺垄看去,刚刚离开地面,裸露着一垄垄单薄的绿意。
到了这个节点,一切都变得格外淡定,有条不紊,去留自如。晚秋,也因红叶的渲染,变得 ③ ,分外壮观。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它们历经风雨,不畏干旱,以博大的胸襟反哺晚秋。岁月在盛衰中 ④ ,所有的抵达,都会以另外一种模样重生;已经重生的又正在抵达的路上:一如这生生不息的晚秋。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① ② ③ 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B.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上天置它们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C.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虽然落下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D.一棵棵经过秋风洗礼的红枫,被置于悬崖峭壁,仅占有丁点泥土,即使遇上一场秋雨,也很难得到一次酣畅的滋润。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整句,使之语序、句序合理,可以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大白菜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客,有“冬日白菜美如笋”之美誉,营养价值较高,含有90%以上的纤维素,还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E等, ① ,多吃白菜可以起到补水护肤和滋补养颜效果。
大白菜要成为佳肴,在烹调时有一些讲究:先洗后切;不宜用煮后挤汁的方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83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 ……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
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 ,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 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的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如明珠一般,我们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
我们常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也常说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
所谓 ,容貌就是一张介绍自己的最直观的名片。衣着干净,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尊重;心宽爱笑,体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谈吐儒雅,彰显的是知识教养程度。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融化 一纸空文 显在 以管窥天
B. 熔化 一纸空文 潜在 一叶窥秋
C. 熔化 过眼云烟 显在 以管窥天
D. 融化 过眼云烟 潜在 一叶窥秋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
B. 其中熠熠生辉的思想如明珠一般潜移默化地都会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交谈时不落俗套。
C. 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一言一行的思想,我们交谈时不落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85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厚重、悠久的文化内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是我们国家和民族_____①_____的历史记忆,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因此让非遗好好“活”下来,真正“火”起来,是当代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让一项项非遗进行创造性、现实性的转化,实现和当下的生活“美好相遇”,更是对增进民众的历史文化认同,对筑牢文化自信_____②_____。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物背后都蕴藏着文明的密码,肩上都扛着让非遗代代相传的沉甸甸的责任。毋庸置疑,尽管在非遗项目传承与弘扬上,从国家到地方做了许多工作,推出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举措,也让非遗走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但由于我国非遗项目_____③_____,在发掘、保护、传承和弘扬上也存在不平衡等现象。
期待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本着在创新中保护和传承好民族文化为目的,在非遗的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积极性开发做出更多的努力。让更多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让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文明活化石再次在当下的生活中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 ② ③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3.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4.下面文段画线部分有两个语病,请指出有语病句子的序号并提出修改意见。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医学,①它具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独特的诊疗手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②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始终担负着促进健康发展的重要角色。③在与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斗争的过程
……
2023届高三语文每日专练课时作业
(第187练)
【基础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心”本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天然文化基因,________。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在嘈杂喧闹中流于自怨自怜或自夸自恋的浮夸,对平庸和碎片化信息________,渐渐忘却了血脉里的传统文化因子。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的自我质问,也许是夜闹风静之时,你我都会兴发的自我质问。身体是自己的,又仿佛不是自己的,为________而活,为房子、存款而活,为许许多多丢不掉的牵挂而活着。
能不能暂时丢下这些营营的忙碌,让灵魂诗意地栖居,让“此身”真正属于自己?外卖小哥雷海为做到了,民警陈曦骏也做到了。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融在血脉中的种子只要________,泥融沙暖,它就能发芽。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源远流长 随波逐流 养家糊口 春风化雨
B. 薪火相传 随声附和 安身立命 惠风和畅
C. 源远流长 随声附和 养家糊口 惠风和畅
D. 薪火相传 随波逐流 安身立命 春风化雨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作为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B.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且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超越庸常。
C.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仅是有着炫目光环的诗词大会总冠军,而且是一名借由诗词超越庸常的平凡的劳动者。
D. 诗词给他们最大的回报,不是诗词大会总冠军的炫目光环,而是作为一名平凡的劳动者借由诗词对庸常的超越。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其耐渴能力是人和其他动物所远远不及的。意大利科学家普林尼提出的“水囊”说是解释骆驼耐渴的最早的理论。他认为骆驼的两个瘤胃,被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