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任务突破练(23个)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与分析)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2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证分析)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3 论述类文本阅读(概括与推断)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4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5 实用类文本阅读(简答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6 小说阅读(概括类题目)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7 小说阅读(作用类题目)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8 小说阅读(技巧类题目)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09 小说阅读(复合文本阅读)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0 散文阅读(结构类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1 散文阅读(语言类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2 散文阅读(探究类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3 文言文阅读(选择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4 文言文阅读(翻译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5 古代诗歌阅读(选择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6 古代诗歌阅读(简答题)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7 开放式默写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8 词语运用与病句修改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19 选句复位与语句补写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20 句式变换与表达效果分析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21 修辞判定与构成分析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22 语段压缩与定向表述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任务突破练23 图文转换与语句仿写 .docx
任务突破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与分析)
(赋分18分 用时20分钟)
一、(2022•河南焦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对话与双向交流,承担着促进多元文明共生共存、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责任。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戏曲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于是京剧被解释为一种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
是否具有“跨文化性”,是确定跨文化研究对象和衡量其价值的标尺。那些在中外戏剧史上产生了特殊跨文化影响力的经典,是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对象。戏剧跨文化的过程,是一个个复杂且充满隐微细节的案例:它可能是一本藏于国外图书馆积满灰尘的戏曲典籍译本,等待有心的研究者去发掘;它可能是一场杂糅了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元素的多语剧场表演,观众的评价毁誉参半;它还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聚集的一群戏剧发烧友,用短视频、视频直播的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无论哪种情况,只要涉及语言、国别、文化、文明、媒介等界线的跨越,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地域的特点,就可进入比较视域的戏剧研究空间。
在中外戏剧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有文化交互属性、传播效果的戏剧经典,往往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经过剧本翻译或域外舞台表演,成为跨文化戏剧史上的高光时刻,产生了既远且广的国际传播效应。18世纪30—50年代元杂剧《赵氏孤儿》在欧洲的译、编、演,就是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一个高光时刻,《赵氏孤儿》不仅是18世纪在欧洲被译、编、演,广为流传的中国戏剧,而且开启了中西戏剧近三百年的交流史。以欧洲戏剧为傲的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国戏剧的模样,还尝试在西方舞台上体验中国戏剧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
我们不必苛责汉学家马若瑟对《赵氏孤儿》的删译,更不必苛责伏尔泰的误读和他的《中国孤儿》对原剧脱胎换骨的改编,因为中外戏剧的交流中复杂的变异无处不在,经过跨文化阐释和传播,戏剧文本、舞台表演必然由于文化差异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形,也会因为戏剧对人性和文明的洞察而获得普遍意义。其中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律中的变异,歧异中的会通,就是跨文化研究的难点。
因此,研究和毕现戏剧跨文化的完整过程,需要分析问题和细节,研判历史事实,贯通理论分析,归纳通律和变异,得出经验教训。中外戏剧跨文化研究的重点是影响与传播过程本身,即西剧东渐与中剧外传两个过程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以及两者的变异有何不同,进而运用跨文化戏剧理论,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历史事实作出研判,辨析中外戏剧跨文化过程中的共通规律和独特变异。在纷繁复杂的戏剧现象及其细节之外,也要拨开现象的迷雾,总结和归纳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规律和变化,打通淤点堵点,疏通中外戏剧交流的渠道。
(摘编自陈戎女《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
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不仅有利于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多元文明共生共存,也可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中国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虽然与当时苏联提倡的现实主义文艺不同,但并不影响梅耶荷德等人对京剧艺术的赞赏。
C.早在18世纪,《赵氏孤儿》就已在欧洲广为流传,其中的人物故事与孔子之道对西方戏剧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逐步完善跨文化戏剧理论的构建,有助于我们对中外戏剧在不同时代、多重语境下的变异进行解读与辨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梅兰芳访苏演出为例,借苏联各界专家视京剧为象征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认识,说明了戏剧在中外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解读。
B.文章以《赵氏孤儿》为例,既肯定了经典戏剧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又论证了中外戏剧交流中存在复杂变异的问题。
C.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因果论证等方法,说明中外戏剧存在文化差异,指出了跨文化研究的正确方法。
D.本文立足于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从内涵、研究对象的选择,再到研究方法,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戏剧跨文化研究对象范围十分广泛,戏曲典籍译本、多语剧场表演,甚至可能是网络虚拟空间中新媒体形式翻唱翻演经典,但最有意义的还是戏剧经典。
B.在戏剧的文化交流中,能够在国际上产生比较深远广泛传播效应的戏剧经典,通常都携带着本民族文化的精髓。
C.任何一国的戏剧一旦跨越语言、国别、文化等界线,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后,就会使其承载的本土文化意义产生重大变化。
D.研究戏剧的跨文化传播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和细节,发现戏剧跨文化阐释和传播中的共性规律,从而打通西剧东渐和中剧外传中的交流渠道。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红楼梦》共有五个书名:《风月宝鉴》《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和《红楼梦》。《风月宝鉴》代表道学眼光,《情僧录》代表痴男怨女的口味,《金陵十二钗》代表“写女儿之书”的看法。《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两个最好的名字,也是读《红楼梦》最深入的两个角度。
把眼光局限于“道学”,便把《红楼梦》当成“劝世文”或“意淫书”来读。以情僧来看的人,就把苏曼殊个人的遭遇告诉他,相信也会得来与读《红楼梦》同样的满足了。以女儿之书来看,大可以说它是《镜花缘》,不过文字写得好,人物画得真,结构更紧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