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阅读强化练(5个)
- 资源简介: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阅读强化练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文审题立意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阅读强化练03 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作文审题立意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阅读强化练05 文学类文本阅读 文言文阅读 作文审题立意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阅读强化练06 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作文审题立意 .docx
2023届高考二轮总复习试题 语文(适用于老高考新教材) 阅读强化练08 文言文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作文审题立意 .docx
阅读强化练1 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作文审题立意
一、(2022•山西名校5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总体而言,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但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同为儒家经典,《论语》与《中庸》和《大学》相比,传递出的是更加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如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常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是起居行事、待人接物,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循循善诱,明白通畅,从容不迫,令人顿生如沐春风之感。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精辟而富有哲理的对句、排句。如《雍也》篇中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也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以上内容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因此会给读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事实上,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对于以论理和记叙为主的《论语》文本增色不少,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留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
《为政》篇中关于诚信也有精彩的比喻。“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此章把“信”喻为大车和小车连接横木的 和 ,别有深意,一方面强调这种连接工具的重要价值,没有它们,人就没有办法拉动车子前行,表现了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相助,寸步难行。另一方面, 和 在车子的部件中都属于非常容易磨损的部分,而一个人诚信的口碑亦是日积月累方能建立起来,但是一朝不慎便会毁于一旦,重新建立难于上青天。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看起来主要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因为具有文学性,而让人感觉常读常新。
B.《论语》讲的内容都来自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传递出的是平实温暖的生活气息。
C.《论语》中有些句式整饬,富有气韵节奏,符合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诗教观。
D.在“子之武城”一节中,孔子的态度由轻松诙谐转变为深沉肃穆,表现出真实亲切的形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引用杨绛的话,以论证文本的文学性特点给《论语》带来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B.文章主要从呈现方式这一角度论述了《论语》的特点,同时兼顾了其人伦教化的宗旨。
C.文章多次以《论语》原文为例,并作出适当解说,使论证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
D.文章赞同《论语》以文学的手段来塑造国民性格,反对通过单纯说理来教化人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目的是展现他们在不同情境中的情绪情感。
B.孔子的言论有时会遭到学生的质疑,师生之间的这些论辩中蕴含着儒家的观念。
C.孔子将“信”比作 和,譬喻说理,反映出孔子丰富的驾车经验和深邃的智慧。
D.《论语》的以“文”化人就是指通过文字记载儒家圣贤的言论来实现教化的目的。
二、(2022•四川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雪夜的老人
叶 骑
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打在我的脸上,像一根针,刺入肌肤,告诉我,自己还在这个城市活着。
寒冷,是这个城市,在这个夜晚,留给我唯一真实的印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夜,我三次告别父母,远走他乡,在这个城市开始自己的事业。但最终,三次创业换来的结局,是最初的壮志雄心成了今晚口袋里仅剩的十五块钱。我淡淡发笑,索性把这十五块钱全换成了三罐啤酒,一无所有,大概,不过如此吧。
我拿出手机,突然有倾诉的欲望。但打给谁呢?爸妈?万万不能!朋友?能说真心话的又有几人?不如,就跟眼前的夜相对无言吧,何必倾诉,谁愿倾听?我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这个城市的灯火,竟然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东西,你捂住嘴巴,它们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