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15
- 资源简介:
约550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姓名 教学课题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时 1 课型 新授阅读课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该单元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议论性文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掌握议论文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文章时代背景,在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探究,培养自己的思维力和批判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为经典的驳论文范文,是鲁迅在1934年9月25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后的三周年,中国国土被日军侵略、国民党政府在求助“国联”未果后转而开始举行“时轮金刚法会”等求神拜佛的活动。因此有人在公开媒体上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对此鲁迅就对方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进行了批判,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观点,用确实的论据、紧凑的论证和严正犀利的语言进行了论证,并呼吁大家看看“地底下”的人们来判断自信力的有无。
学习这篇文章重点是需要把握驳论文的特点,分析作者“破”与“立”的过程,学习鲁迅先生的思维逻辑与语言技巧,以便用在今后议论文的写作中。学习本篇的难点在于:1、鲁迅为什么在第1段反复强调是“事实”,这与他的批驳是否矛盾;2、为什么加点的语句在发表时被发报机关删去,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与本文鲁迅所论证的内容有什么联系。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就社会现象进行一次辩论活动,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把握作者观点,区分观点与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 品析文章中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联系背景资料,体会鲁迅对时事的愤慨与担当精神。
3. 学习驳论文的论证过程,能够运用驳论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驳论文的论证过程,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难点:品味文章富有战斗性和讽刺性的语言,体会鲁迅对时事的愤慨与担当精神。
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导入部分的社会问题谈话,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本节课题的关注,并为第二课时的辩论活动作铺垫。
2. 小组讨论:本篇文章还是有一些难点问题需要小组讨论解决,特别是词句的赏析,一直是学生阅读的难点。此外小组合作还可以交流预习成果,集合大家的智慧,也锻炼合作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 阅读教材中的“预习”部分,搜集相关背景资料与驳论文的知识。
?? 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写一写初读的体会与疑惑。
?? 阅读文章第7自然段,根据段落内容,尽可能多地搜集一些人物事例,以便课堂交流。
一、现实导入,引发思考
1. 板书网络词语——键盘侠、公知。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信息时代的新青年,想必对各种网络热词有所了解。请看黑板上的两个词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说说你的理解。
2. 屏显网络上对这两个词给出的界定,提出鲁迅是“公知”的争议。
键盘侠:指在网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发表“个人正义感”和“个人评论”的人群。亦可衍生为平时躲避社会群体,一旦脱离人群独自面对电脑敲键盘或用手机进行网络评论及聊天的时候,可以毫无顾忌谈笑风生,对社会各个方面评头论足。易盲目跟风,成为他人利用的对象。
公知: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The Public Intellectual)”的简称。2004年,《南方人物周刊》推出了“影响中国公共知识分子50人”,正式将“公共知识分子”一词带入到了大家的视野。其对公共知识分子的界定是“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