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27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5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30 17:04:1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5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670字。

  《登高》
  课题 《登高》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 学会运用知人论世和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诗歌,品味诗人的写作目的,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致。
  3. 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 掌握从意象、意境入手进而把握诗歌情感的方法。
  2.结合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理解诗人沉郁苦痛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会诗人悲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到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设疑激趣:(1)登高习俗知多少?(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之一,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 
  (2)登高作诗举例: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①登高望远,思亲怀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②登高望远,伤时悲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登高望远,抒怀励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2.写作背景介绍: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距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此时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重的肺病,生活困顿。这一年的重阳,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来饮酒,不料这位亲戚因事没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3.作者生平简介:
  (1)读书和壮游时期: (35岁前)读书和壮游时期。是杜甫一生当中最快意的一段时光。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流露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长安的十年困守时期(35岁—44岁)。应试不第,又值安史之乱,诗人经常挨饿受冻,写下《兵车行》《丽人行》等现实主义力作,确定了今后的创作道路。
  (3)陷贼与为官时期(45岁—48岁)。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其间写下“三吏” “三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其作品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49岁—59岁)。公元759年他辞官西行,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公元770年冬天,这位饱经忧患的老人病逝在湘江水上一条小船里,时年59岁。    
  二、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行阅读,疏通字音。
  提问:同学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2. 疏通句意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