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6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2/4/12 11:00:2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6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500字。

  《红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的“三美”原则;
  2.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理解意象“红烛”的象征意义;
  3.感受诗歌蕴含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和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领悟“红烛”这个意象在象征内涵与所寄情感上的不同。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1.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在学术上,他广泛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专著。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
  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闻一多拍案而起,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写作背景:
  闻一多创作了两部诗集,一部是《死水》,另一部是《红烛》。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
  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式特点
  1.中国新诗的知识
  (1)定义:中国新诗也称中国现代诗,是相对于古典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而言的诗歌概念,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诗歌体裁。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