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66张。另含相关教案及课堂实录文件。
《哀江南》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理念下要解决的问题与策略:
通过美文赏读提高学生文本解读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传奇曲词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初步解读传奇剧本的能力;
2.诵读曲词,揣摩语句,体会曲词中所表达的深挚、强烈的亡国之痛。
[过程与方法]
美文赏读:自由诵读,点评范读,赏析领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传奇剧本的赏读
教法与教具:赏读;多媒体平台、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阅读材料,揣读赏析课文。
一.导入新课
[链接一]明孝陵、明皇宫、秦淮河等名胜图片(配乐—《哀江南》)
[问题1]这几处名胜坐落在我国哪座城市?
[明确]就是和我们马鞍山市相毗邻的六朝古都南京。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台城的烟柳,秦淮河的风月,无不默默地告诉人们这里曾孕育过一段段辉煌而又悲怆的历史,尘封着一个个动人而又凄美的传说。她有过太多的沉重,曾引发无数文人墨客为之长吁短叹:[链接二](请同学们集体朗读)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哀江南》课堂实录及说课
余党绪
2005年6月15日,我赴辽宁沈阳东北育才中学上了一节《哀江南》的研究课。下面是课堂实录和说课。
实录
师:沈阳 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著名的沈阳故宫,有福陵与昭陵,葬着清王朝的两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许多东北人民流落关内,有一支著名的歌曲就唱出了当年东北人民国破家之痛,流离失所之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哀江南》也涉及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一支同样反映亡国之悲的曲子,这座名城是南京,而这支曲子就是《哀江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关于《哀江南》的介绍。《哀江南》选自《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这个“余韵”相当于现代戏剧或小说里的“尾声”。既然课文选自“尾声”,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全剧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到,《桃花扇》这个名字里的“桃花扇”象征着爱情。《桃花扇》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刚刚学过《长亭送别》,现在就来比较一下《桃花扇》与《西厢记》在故事情节上的异同。我们一起来看投影。(投影1)
师:古典戏剧在爱情题材上基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模式。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这样,《桃花扇》里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也是如此。侯方 是明末名士、复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色艺双全,才艺俱佳,两人果然是一见钟情。第二步是“风云突变,
慷慨悲歌,何时消歇——读《桃花扇》《哀江南》
一
今天,和学生一起读到《桃花扇》中《哀江南》一曲:“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心中忽有触动:这曲调怎么这样熟?记得刘禹锡唱过“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李煜唱过“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姜夔唱过“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张养浩唱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中国文学中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的悲悯情怀太多太多,破败感、失落感、患难感似乎成为古代文学的重要旋律。
大体而言,地难填,天难补,江山易主,无论是亲历沧桑巨变的亡国遗民,还是多情的后来凭吊者,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心里总会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并发而为黍离之悲:“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彼何人哉!”《哀江南》的末世哀歌,包含着对旧时江山必然破败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野火频烧,战乱不休,王朝更迭,“眼见这舆图换稿”,社会的动荡何曾有过消歇,风云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歌打动了无数后人,“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似乎民族精神中总有一种浓烈的悲怆意识,一种无法逃避的宿命在华夏大地上游荡。
二
盛衰无常,古今同慨,“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除开“愁苦之词易好”外,引起我沉思的是,为何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太多? 悲剧在文学上使人精神得到净化,而在生活中则让人无法承受,更何况还有如许之多。按说中国人的性情平和,这种翻江倒海的剧烈动荡,天翻地覆的巨大变革,按理说不应该太多。《哀江南》里写到的是满清入关,破坏性当然可以理解,毕竟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为证,但历史的更迭中,外族入主其实并不算多,为何这样的悲剧也不算少?
历史书上说,中国历史是农民起义推动的。其实,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的,只要有一口饭吃,他们就安分守己,他们不怨天不怨命,努力地活着,“好死不如赖活着”。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忍无可忍了,他们才会造反,造反的目的也大都不过吃饱饭而已。实事求是地说,一次农民起义后,统治者必然放宽限制,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农民的生活也会好过一点。但战争毕竟是对社会财富的极大破坏,干戈四起,百姓流亡,“白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