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30字。
找回失落的语文精神
法国诗人荷尔德说:“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而陈钟梁老师则富有远见卓识地提出让我们的青少年一代诗意地居住在校园中,享受诗一般的教学,诗一般的生活。而最能贯彻和体现这种诗意美的学科,我认为当推语文。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语文教学走进了一个误区,语文精神失落了,语文课的功利性却愈来愈强。语文课变成了单纯追求分数的途径,课文尚未熟悉,便匆匆开始琐碎的分析,字词、中心、写法,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断章取义。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恨不得把所有参考资料上所设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统统渗入短短45分钟的课堂。这样的课堂看似内容充实,实则收效甚微,学生对文章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得到的知识全是支离破碎的,由于缺乏系统性,缺乏学生自身的感悟,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短时间内就会化为乌有。即使有个别学生靠强制性记忆侥幸取得高分,对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说,也是毫无益处的。语文精神失落了,语文的功利性却愈来愈强。简单说,语文课毫无美感可言,语文课不再像语文课了。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们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剩下的东西”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更注重接收主体的审美情趣、情感体验。与其他学科不同,语文的教与学都是一个慢功夫,语文能力、文学素养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决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舍本逐末。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决不能鼠目寸光,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培养一个既有知识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
要想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重在熏陶感染,而要在熏陶感染中成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就是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语文的情感性、人文性,上出语文课的美,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