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0-2021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约13020字。
2020-2021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之意,与诗歌创作中的浅平直露、略无余蕴相反,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题旨即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故意说得隐约含糊,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已尽而意无穷。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以及追求的具体内涵,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最早提到“含蓄”一词的似在唐代,“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含蓄”:“思,气多含蓄思。”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视刀环歌》)对如何克服“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现象,他说:“诗者,其文章之蕴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董氏武陵集纪》)也就是说意境不在象内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语言让人体会到了“言外之意”,也就不会再浮浅。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地运用到文学批评中去。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记载了梅尧臣的一段重要论述。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然后至也……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也……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
诗歌含蓄风格形成的原因与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有关。人们在日常交往和朝会、宴饮等场合中,常常以象征性的动作、隐喻性的语言和戏剧性的场面来传情达意,久而久之,形成了蕴藉的性格和对含蓄美的崇尚。其典型就是“春秋笔法”,它要求史笔遵循“微”“晦”“婉”的表现原则,追求人物褒贬的隐晦性,亦所谓“一字寓褒贬,微言含大义”。含蓄也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审美体验,即含而不露的事物总比浅露、单一的事物更能让人赏心悦目、启人深思,因为它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注意和丰富的审美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固然有气势,但“小荷才露尖尖角”更有情思;“风吹草低见牛羊”给人苍茫之感,而“草色遥看近却无”更有审美趣味。
一首诗是否达到了“含蓄”的美学境界,关键要看其意象的营构能否离形得神。“言微旨远,以小写大”是诗歌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清刘熙载在《艺概》中云:“以鸟鸣春,以虫写秋,此造物之借端托寓也,绝句中之小中见大似之。”寓大于小,于细微处蕴含宏旨精义,以使读者“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晚唐诗人杜牧的《乌衣巷》,全诗仅落笔于眼前的“野草花”“夕阳斜”、“堂前燕”等细景小物上,反映的却是一个深刻而宏大的主旨:王朝的更替、权贵的兴衰,这是历史的趋势。烘云托月、以此写彼是营造含蓄境界的另一手法。韵味的浓郁,创作时往往力避正面突破、明言直抒,而是侧面迂回、出奇制胜,使之言见于“此”而意显于“彼”,收言短而情长之效。金圣叹说:“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于月也。此即‘烘云托月’之谓也。”(《增订金批西厢》)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歌的显隐》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有一天突然很高兴地对他的学生说:“子欲无言。”子贡就接着问他:“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段赞美无言的话,本来从教育方面着想。但是要明了无言的意蕴,宜从美术观点去研究。
譬如有一个荒村或任何物体,摄影家把它照一幅相,美术家把它画一幅画。这种相片和图画可以从两个观点去比较:第一,相片与图画,哪一个较“自然逼真”?不消说得,在同一视阈以内的东西,相片都可以包罗尽致,并且体积比例和实物都两两相称,不会有丝毫错误;图画就不然,美术家对一种境遇,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选择定的材料还须经过一番理想化,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的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所以图画决不能如相片一样“自然逼真”。第二,我们再问,相片和图画所引起的美感哪一个浓厚?所发生的印象哪一个深刻?这也不消说,稍有美术口胃的人都觉得图画比相片美得多。
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譬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斯夫”三字十分
(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应该源于中唐时期皎然的专著《诗式》。
C.创造含蓄境界的“烘云托月”手法,可以收到“言短情长”之效,它往往极力避免正面突破而行侧面迂回、寓大于小。
D.遵循“微”“晦”“婉”的表现原则,追求人物褒贬隐晦性的“春秋笔法”与儒家“委婉蕴藉”的人文观有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美术家把自己的人格加进了图画,即使所画内容与实物不一致,不能“自然逼真”,但从艺术角度看,图画要比相片美得多。
B.材料二援引“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在艺术作品里,无言的含蓄往往比长篇大论更有文学趣味。
C.材料二采用引论、分析、总结的论证思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原本是关乎教育话题不树的,但在此使用显得自然贴切。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艺术的美要给欣赏者更多的想象发挥空间,这样有助于美感的真切,更有利于艺术事业的发展。
3.以下诗词,不能反映材料一主旨的是( )(3分)
A.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B.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史迹》)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D.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5.请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无言之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