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含课件、教学设计、昆曲音频。课件共24张,围绕一“闹”字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重点突出,线索分明 ,制作精美,设计合理,实用性强。
怎一个“闹”字了得!
——《闺塾》教学设计
赵天梅
教学设想:
本教学设计,意在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初步走近汤显祖;通过诵读、表演等手段,体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把握剧中人物形象、矛盾冲突,并探究人物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理解作者创作本剧的意图和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1.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品读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形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
2.本课教学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体味作者创作该剧“以情制理”的意图。
教法设计:
1.诵读法
2.比较法
3.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整体教学实施:
【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搜集资料,了解戏剧的相关常识及作者的生平、创作。预习课文,排除生字词障碍。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把握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明代女子冯小青的诗歌“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读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导入,可见冯小青对《牡丹亭》的痴迷。其实在当时,因为看过《牡丹亭》心碎而痴,甚至心碎而亡的女子何止她一个。那么《牡丹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它有着怎样的魅力和魔力,现在让我们走进《牡丹亭》。
二、研读课文
(一)分析人物形象
1.《闺塾》又名《春香闹学》,从这个剧名入手,探讨“春香”的“闹学”。
设计意图:揣摩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尤其是戏剧、戏曲。通过反复品味人物语言,积累一些欣赏戏曲的方法。
方法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可分角色朗读,能加入表演更好。
答案要点:春香在课文中有如下表现:昔氏贤文,把人禁杀、今夜不睡,三更时分请先生上书、学鸠声、曲解《关雎》、故意错拿“文房四宝”、抢荆条投地,可以看出她是一个直率淳朴、天真可爱、大胆泼辣、顽皮娇憨的女孩。
2.春香在舞台上“闹”得不亦乐乎,作为主人的杜丽娘却言语不多,她只是一个旁观者吗?
设计意图:杜丽娘这个人物心理很微妙,她的言语虽不多,但透过她言语的表面,能看到很多东西。以此提醒学生要注意人物的潜台词。
方法提示:注意品读杜丽娘的言行及一些细节描写,由杜丽娘沉默的表面走进她激荡的内心世界。
答案要点:杜丽娘课文中的言行有:依注解书,学生自会、这经文偌多、还早哩!敢问师母尊年?还不见春香来?那花园在哪里?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这些都表明了杜丽娘是一个知书达理而又向往自由,温顺而不失个性,稳重而又不失机敏的形象。
3.春香和杜丽娘都在“闹”,但她们的“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由此可见,在这出戏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
设计意图:试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了解春香的“闹”是不自觉的,是出于没有受到封建礼教毒害的天性,而杜丽娘的“闹”是自觉的,她深受封建礼教束缚,但却能有意识的去反抗封建教育。并在这一节中让学生了解“背面敷粉法”。
方法提示:引导学生从两人的言行中去发现不同,并联系人物的身份地位来思考两人表现不同的原因。
答案要点:她们两人的“闹”,春香在“明”,杜丽娘在“暗”,可以试想,如果没有杜丽娘的默许、支持,春香未必敢闹,就是敢闹,也未必闹得起来。所以,在这一出戏中,杜丽娘才是真正的主角。这也就是“背面敷粉法”。
4.春香和杜丽娘为什么要跟陈最良“闹”?她们“闹”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