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2020届高三四月联考卷(B)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3520字。
秘密★启用前
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四月联考卷(B)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年俗逐渐成为回忆,曾经满载着祈福、洋溢着喜庆的年画也在这一特定场景中慢慢被略去,从古老年月中穿越而来的年画,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不断更迭的生活场景,该如何重新表述自己、走进百姓的生活,成为当下年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年画园丁”自称的马志强为大家列出了两幅年画作品的对比图,复刻后的年画与传统年画相比,人物走样、眼神呆滞,与原先的作品相差甚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感慨地说:“这是当下年画创作暴露出来的问题之一,对刻印技艺、造型、色彩的不熟悉,导致年画的审美降低。”
这样的问题与乱象并不是孤例。常年在年画产地奔走的中国木版年画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坤发现,某个地区卖得好的年画作品很容易被成批买走,盖上盗版者所在产地的印章,使年画逐渐失去地域特色。她质疑:“如果全国40个年画产地都是一样的娃娃抱鱼,那年画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对于如何做好年画传承,与会专家认为,应各司其职,尽好各自本分。作为学者,应该对不同产地年画的特色等做深入的研究;作为传承人,要把家底摸清,多看传统经典的作品,了解年画产地的特色,多磨砺技艺,才能使年画的魅力凸显出来。恪守本分并不代表安于清贫,正如山东艺术学院年画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赖冰梅所说:“文化做得越纯粹,收益越大。”
传承固然重要,但是传承并不是故步自封。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始终需要紧锣密鼓地进行,但需要把握度,尤其需要考量如何在不丢掉年画的文化基因、艺术水准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形式让其走进现代生活。
民间信仰对于传统年画至关重要,年画上的图案是民间信仰和价值观的视觉化呈现.人们相信,印在纸上的吉祥图案会带来好运。在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方面,古今是相通的。师承佛山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冯炳棠的刘钟萍,很早就开始思考年画与当代需求相结合的问题。她说,很多人以为佛山木板年画只有门神和财神,其实在人一生中的重要节点都有其特色形象。比如结婚、考试都有对应的神,于是,她从中提炼出五个神,用全新语境去诠释。“一个亿小目标”代表财神、“逢考必过”代表考神、“脱单神器”代表喜神……经过新话语转换后,刘钟萍的木版年画作品一推出就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因此,对年画的创新需要建立在发掘其内涵的基础上。“不仅如此,年画创新还应注重可识别性。”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侯波提出,“年画具有多样性,需要研究它、吃透它,在此基础上创新才会与众不同。”
那么,创新该如何实现呢?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认为:“文创设计是年画创新路径中比较成熟的方法。但是作为设计师应该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形式借鉴,二是营养吸收,三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具备年画形式感的基础上,营养吸收是指深刻理解年画的美术内涵,丰富创作的素材和方法。文化基因的传承强调,在年画创新过程中,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应是民族的。”
(摘编自杜洁芳《从时光中走来的年画去向何方》)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曾经满载着祈福、洋溢着喜庆的年画逐渐成为一种回忆。
B. 复刻后的年画往往人物走样、眼神呆滞,与原先的作品相差甚远,年画审美降低。
C. 年画具有多样性,在研究它、吃透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会让它显得与众不同。
D. 文创设计是较成熟的年画创新方法,需借鉴年画形式并理解内涵、传承文化基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 。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 文章引用刘钟萍的相关说法,论证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古今相通的观点。
D. 文章末段指出了年画在创新过程中,其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应该具有民族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年画从古老的年月中穿越而来,只有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并重新表述自己,才能走进当下老百姓的生活。
B. 做好年画传承,不仅需要学者深入研究不同产地年画的特色,也需要传承人努力把年画的魅力凸显出来。
C. 传统是年画的基石,在不脱离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与当代需求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年画重新走进生活的目标。
D. 虽然年画产地不同、风格各异,但创新的途径是一致的,那就是要重新搭建起与未来人们情感相通的桥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A项,“曾经满载着祈福、洋溢着喜庆的年画逐渐成为一种回忆”是错误的。由原文“当年俗逐渐成为回忆,曾经满载着祈福、洋溢着喜庆的年画也在这一特定场景中慢慢被略去”可知,逐渐成为回忆的是年俗,而不是年画。
B项,“年画审美降低”是错误的。由原文“对刻印技艺、造型、色彩的不熟悉,导致年画的审美降低”可知,导致年画的审美降低的是对刻印技艺、造型、色彩的不熟悉,而不是复刻后的年画。
D项,“需借鉴年画形式并理解内涵、传承文化基因”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具备年画形式感的基础上,营养吸收是指深刻理解年画的美术内涵,丰富创作的素材和方法。文化基因的传承强调”可知,设计师应该经历的三个阶段中营养吸收指的是深刻理解年画的美术内涵,丰富创作的素材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理解内涵。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20年1月18日以来,从广州到武汉,从武汉到北京,从北京再回到广州,84岁的钟南山马不停蹄,奔赴防疫一线,1月19日武汉疫情探讨会结束后,他又飞往北京,赶往国家卫健委开会,全国电视电话会议、新闻发布会、媒体直播连线……一直忙到20日凌晨。1月21日,钟南山从北京飞回广州,参加广东省政府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8日他又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回答了民众关心的问题。
钟南山既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他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