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地区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备考金卷语文试题(A)(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24910字。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
备考金卷语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你与朋友刚刚听了一场演讲,虽然你觉得演讲不是太坏,但在与别人讨论后你会发现,自己似乎接受了这样的想法:该演讲几乎是垃圾。或者本来你认为这场演讲不是太好,讨论之后,却觉得这简直就是最精彩最伟大的演讲。
②这种情形在生活中最常见不过了。你和你的朋友都不太喜欢这个演讲,但是你们的理由都非常微小。可所有的理由汇集在一起,就有足够的证据让你觉得你实际上很不喜欢那场演讲。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群体成员都极力地将观念表达得比真实的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这样一来,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如果这个群体中的每个人都这样的话,群休观点极端化将在所难免。
③无论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使群体原来支持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支持,而群体原先反对的意见,讨论后变得更加反对,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极端化。群体讨论使群体的态度倾向于朝两极方向运动,原来赞成的更加赞成,原来反对的越发反对。这种现象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群体极化现象。
④群体极化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叫冒险偏移,另一种叫谨慎偏移。群体极化使一个群体更加谨慎还是更加冒险取决于全体初始的倾向。如果全体人在一开始倾向于谨慎,那么结果就是更加谨慎,反之,则更加冒险。
⑤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第一,群体的责任扩散。在群体讨论和群体决策中,个人的责任得到扩散,个人对其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下降,即使说错了或决策错误,责任是大家的,平分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增强了人们决策的胆量。促使人们选择风险更大的决策。第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在群体当中,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群体舆论评价的影响,如果个人谨慎,有可能会被别人嘲笑为胆小鬼,正是出于此种考虑,个体大多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冒险。
⑥反过来,谨慎偏移更多地出现在官方的决策当中,这是因为:第一,自我保护心态。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而谨慎可能更为安全,因此多数人出于自我保护,更愿意偏向谨慎的决策。第二,决策内容与自己的相关性。如果决策与自己的利益关系密切,一般来讲,决策会趋于更加保守,毕竟这是自己的事情。反之,与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人们会更加冒险,因为无论结果怎样。自己都不会有太多的损失。
⑦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更易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群体极化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人们对疫情产生的超乎实际的恐惧。各种民间传言的力量、私下的讨论使人们对疫情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了,由此造成集体的恐慌。
⑧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不能不关注一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其渐渐成为人们包括学生认识各种事物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也变得格外重要,但是计算机并不总是带给人们积极的影响。在这样虚拟的空间中,网民通常出现严重的群体极化倾向。这种倾向表现为:网民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网上通过交往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群体倍乘器——群体极化现象》节选自刘儒德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群体极化现象并不鲜见,它属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B. 无论是在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的实验中,群体的讨论最终使群体的意见变得更加极端化。
C. 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D. 在官方决策过程当中,多数人更愿意偏向谨慎、保守的决策而非冒险的决策,因为冒险总是意味着风险。这是出自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列举日常生活的情形,并分析出现这种情行的原因,引出本文的中心议题“群体极化现象”。
B. 文章在分析“群体极化现象”时,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并从“谨慎偏移”和“冒险偏移”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具体原因。
C. 文章第五自然段采用了因果论证法,第七自然段采用例证法,共同论证了“群体极化现象”的相关情况。
D. 文章结尾指出“谈到群体极化现象”就离不开“计算机网络中的群体极化倾向”,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说理更加完整。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得出每个人都不大喜欢某场演讲的结论,你就会试图表达出自己更极端的观点,让大家认为你非常机敏,这样群体观点极端化就在所难免。
B. 群体极化的后果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趋于极端,从而无法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必将造成错误的决策和行为。
C. 当前由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肆虐,人们谈“疫”色变,疫情的实际情况让人们对其严重性的认识更加强烈,从而造成了集体性的恐慌。
D. 当今社会的络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中的群体极化使得其中的观点往往走向极端,因此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对极端观点的免疫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或谨慎偏移”混淆概念,原文是说“群体讨论之所以导致冒险偏移,其原因在于群体的责任扩散和群体内的舆论压力。”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进行了新的部署。有关扶贫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创新,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以此为根本遵循。自2013年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不断丰富与完善,系统回答了扶贫中“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核心问题。目前,我国扶贫必须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