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浅析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3700字。
《游褒禅山记》浅析
左右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今江西省临川县)人,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为人刚直不阿,有“矫世变俗之志”。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考中进士,出任江浙诸省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在这期间,使他有机会了解了一些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弊病,并提出了改变朝政的主张。公元1058年,王安石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如不改弦易辙,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王临川全集》卷39)但赵祯并没有接受王安石建议。煦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提拔做副宰相,开始推行新法,次年十二月又晋升为宰相,继续推行新法。企图通过变法来挽救摇摇欲坠的宋王朝。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民族矛盾极其严重的时候进行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他代表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推行新法,给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作一定限制,因而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被迫两次罢相,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市),于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忧郁死在南京。
王安石的作品很多,尤其散文成就较大,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学的作用“务为有补于世”。因此,他的文章目的性明确,写作态度严肃,其散文多属政论性,具有语言简洁雄健,结构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他的著作收在《临川先生文集》里,共一百卷。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早年的代表作,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收在《临川先生文集》卷八十三。这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作者以游褒禅山见闻为喻,慨发了议论,说明了在生活中,要实现远大的志向、伟大的事业、或研究学问,在客观条件(体力与物质条件)许可下,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要不避“险远”,还要讲究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些富有哲理的真知灼见,在今天仍然可供借鉴。
《游褒禅山记》可分三部分。从开头至“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游之乐也”为第一部分,主要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也”为第二部分,主要是游山感想体会;最后为第三部分,记游友和时间。
第一部分可分两层(即两个自然段)。第一层,交待所游山名,介绍“褒禅”山名之由来,记游山重点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的原由,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在这一自然段里作者首先破题,“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这样既正面回答了问题,又给读者造成了悬念。为什么褒禅山也叫华山呢?下文紧扣这一问题的提出,说明是因为唐朝高僧慧褒最早筑庐定居于华山脚下,最后又埋葬于此,才更名为“褒禅山”。接着作者又把我们带到游山起点“慧空禅院”的位置上。“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既对“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作了补叙,又起了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对褒禅山名称来由的补充说明,启下是由“慧空禅院”为游山起点,生发开去,引出“华山洞”的方位——“院东五里”,命名原由——“乃华山之阳名之。”这样,就如同电影的推镜头一样,从褒禅山全景向华山洞推进,使游山重点更引人注目。这样的写作方法,使读者看来方位分明,行踪清楚。“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一段文字,对“华山”原为“花山”的考证,叙中有议,不仅照应前文,而且为第二部分后一自然段的议论埋下伏笔。可见作者游山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的欣赏,而是着重考察事物的原委。
第二层紧扣游字,主要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在记游方面文字洗练,惜墨如金,处处为下文议论作铺垫。作者游记的重点是在“后洞”,因而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