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二十二周练习ppt(7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课件 / 高考复习课件
  • 文件类型: doc, ppt
  • 资源大小: 1.1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0/5/17 17:21:5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8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查看预览图

小蔡教书之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廿贰周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伍).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陆).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柒).doc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伍).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陆).doc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优化限时训练(陆柒).doc
小蔡教书之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廿贰周.ppt

  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限时优化训练(陆陆)
  【2020 年安庆市高三模拟考试(二模)】
  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发展序列清晰,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区,从公元前 5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先后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等发展阶段。马家浜、崧泽时期的文化积累为良渚文明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良渚文明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 3300~2300 年,这是中国史前文化发展的特殊时期。
  经历黄河流域庙底沟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油子岭文化、凌家滩文化、崧泽文化和北方地区红山文化的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之后,各个地区的考古学文化逐渐走向一段稳固而快速的发展阶段。良渚文化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支。良渚文明存在的时期,也正是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开始出现的年代。鉴于此,我们认为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这一时段,可称为良渚时代,它上承庙底沟时代,下启龙山时代,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良渚古城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是良渚文明的都城,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地区,处于面积达 1000平方公里的 C 形盆地北部。古城南北分别峙立着大遮山和大雄山两座天目山余脉,西部散布着一系列低矮山丘,这三处山体均距古城约 2 公里,向东则是敞开的平原,总体有一种以山为郭之感。发源于天目山脉的东苕溪,自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最终向北注入太湖。
  可见,古城所在的区域有着广阔的腹地、优越的自然环境,由此带来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自 2007 年良渚古城发现和确认之后,经过七八年不间断的考古发掘、调查和勘探,我们对良渚古城的结构布局和格局演变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可分三重,最中心为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的内城和面积约 800 万平方米的外城,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同时,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和与天文观象测年有关的瑶山、汇观山祭坛,在古城外围也存在着广阔的郊区,良渚古城核心区、水利系统、外围郊区的占地面积达到 100 平方公里,规模极为宏大。整个城市系统的布局与山形水势充分契合,显示良渚先民在规划古城时的广阔视野。
  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以 8 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 1500 年,直到距今 3500 年前后才被郑州商城超越。
  (节选自刘斌《中华文明始于殷商?良渚文明破除此国际偏见》,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良渚文明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的直系继承。
  B.经历文化扩展与融合的大发展后,良渚文化逐渐走向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
  C.良渚古城因南有大遮山、北有大雄山、西有矮山丘、东有平原而交通便利。
  D.良渚古城核心区分莫角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三重,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论述了良渚文明诞生的条件以及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意义。
  B.文章先后评介了良渚古城的地理环境、布局特点,呈现出层进式的结构关系。
  C.文章列举了良渚古城城市布局等考古数据,这些数据是相关推论的重要依据。
  D.文章结尾总结全文,肯定良渚古城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良渚文化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文化,它先后经历了许多文化发展
  ……
  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限时优化训练(陆柒)
  【河南省郑州市2020年高中毕业年级第二次质量预测】
  中国传统诗论普遍认为,真正的好诗是“神品”“逸品”,其中有一种似乎是人力难以达到的“东西”,可称之为“天机”“灵气”等。如果用现代诗学术语说,这就是诗的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这种潜在次序或深层结构是怎样发现的呢?中国古代诗学对此的回答是有分歧的, 形成了“苦吟”和“快吟”的对立。“苦吟”派以中唐以后的幸郊、贾岛等为代表,“快吟”派以苏轼为代表。苏轼认为写诗不必冥思苦搜、琢刻藻绘,要快吟,要“冲口而出”,“无意于佳乃佳”。苏轼的观点作为古代诗学的一种理论,广有影响。
  “无意于佳乃佳”“冲口而出”实际上提出了一个诗学悖论。一方面,诗人无意于诗,无意于佳;可另一方面却在不经意间“冲口而出”,而有了诗,有了佳诗。这种思路并非苏轼首创,《淮南子•说山训》就有:“求美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历代名画记》也有:“夫运思挥毫,自p以为画,则失于画矣;运思挥毫,意不在于画,故得于画矣。”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对这一 思路的新的发挥。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是反对为写诗而写诗、为艺术而艺术,强调写诗的社会功利目的,强调有感而发。这样,诗就是不吐不快、无所避讳的率真之词,无意为诗而终为传世之佳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意于佳”,即在写诗时精神完全放松,不把写诗当作一回事,不去冥思苦想;“乃佳”,即是在这种不经意间“冲口而出”倒创作出了佳篇。表面上看,诗人的精神状态与产生的结果是矛盾的,实际上却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首先,覃思竭虑的精神状态,对科学研究来说十分必要,但对写诗这种审美创造活动来说有时就未必好。因为这种精神状态意味着诗人处于有意识注意中。有意识注意,使诗人完全清醒,意识聚焦并高度活跃,这样诗人的思维是准确的、谨严的、规范的,但也可能由于思维过于准确、谨严、规范而陷入狭隘,不能自由挥写,无法寻找到“灵气”与“天机”。格式塔心理学对意识聚焦作了详尽的研究,证明人类的大脑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需要,这就是从眼前任何杂乱形式中选择出一种准确、集中、简单的模式来。对于诗这种复杂的充满自然灵气的结构来说,意识聚焦的这种选择性、集中性、规范性和准确性太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了。这也正是苏轼主张“无意于佳”“冲口而出”的原因。
  其次,诗歌创作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结合的产物。对诗人来说意识诚然是重要的,但无意识是辽阔的“非洲大陆”,资源非常丰富,营养特别丰足,如果完全没有无意识的滋养,诗歌创作也难以达到极致。苏轼之所以强调“无意于佳乃佳”, 强调“冲口而出”,其原因之一就是发现了无意识对诗歌创作的作用。如果说“苦吟”派更重视求助于意识的话,那么“快吟”派则 更重视求助于无意识。因为在“无意”的情形下,人的精神放松了,意识对无意识的压力减小了,这时无意识就可能冲破意识的“防卫”,出来施展它的才能。这样,诗人就会出现一种神思恍惚的、弥散的、具有张力的审视和快捷的捕捉,这可能是最富于创造性的一瞬间,自然灵气似乎不思而至,意外佳构仿佛纵手而成。
  当然,苏轼强调“无意于佳”“冲口而出”,并不是无条件地乱嚷乱叫。他认为要达到“无 意于佳乃佳”的创作境界,既要长期“科学”,又要为人豪爽,即以创作主体的学问与性格为条件。诗人只有在根柢深厚、自身强大而具有很强的驾驭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摘编自童庆炳《诗的潜在次序的发现——释“无意于佳乃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诗论认为,真正的好诗蕴含“天机”“灵气”,而现代诗学不认同这种看法。
  B.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的分析,都揭示了“无意于佳”的创作态度如何能产生佳作。
  C.格式塔心理学通过研究认为,对诗歌创作而言,意识聚焦存在缺乏伸缩性与张力之弊。
  D.若精神放松,无意识就可能在神思恍惚的审视中冲破意识的“防卫”,促成佳作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苏轼的诗学思想,无揭示内酒和思想渊源,再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最后指出达成条件,逻辑上逐层递进。
  B.文章引用《淮南子•说山训》和《历代名画记》中的话语,意在论证“无意于佳乃佳”这一诗学悖论并非苏轼首创。
  C.文章对两种心理活动进行了深人分析,以此阐明诗人在“无意于佳”的状态下能收 获佳作,实则符合心理活动规律。
  D.文章使用喻证法,以资源丰
  ……
  2020届高三下学期课堂限时优化训练(陆伍)
  【合肥市2020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
  神思与想象是分属于中西文学理论的两个不同范畴。二者的义理和内涵之隔表现在许多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两个方面。神思的心理特征是虚静,想象的心理特征是记忆;神思的思维特征是超越时空,想象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然而,神思与想象也有融合、融通的地方。无论如何,神思和想象在中西方各自的语境中都是直觉思维,赞美神思或想象,就是赞美直觉,肯定直觉在文学艺术创作和审美中的重大意义。这是神思和想象之融的一个重要体现。
  神思与想象之融的另一个方面是,它们都是虚构。中西文学理论分别肯定了神思或想象的虚构性。陆机说:“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文赋》)神思的开展是“离方遁圆”的,即离开事物本身去描述这个事物。这个物象是方的,作家不要直接说它是方的,应该离开它的方的形状去说它是方的。同样,那个物象是圆的,也不要直接说它是圆的,应该离开它的圆的形状去说它是圆的。这就是离形得似,也就是陆机所说的“穷形尽相”。刘勰也说:“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文心雕龙•神思》)所谓“规矩虚位,刻镂无形”,就是虚构,通过作家的虚构,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文学艺术形象和意象的创造都是"刻镂无形”的结果“离方遁圆”“到镂无形”能够创造出无数艺术形象、艺术意象,保证文学艺术创作生生不息。
  西方对想象的认识一直纠缠着幻想的问题。幻想就是虚构。究竟幻想和想象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西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黑格尔强调,“不要把想象和纯然被动的幻想混为一事”。即幻想和想象可能是一回事,可能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是“纯然被动的幻想”,那种幻想不具有创造性,而想象则具有创造性。克罗齐则不同,他似乎认为幻想是高于想象的,“幻想是创造者,而想象则不是”。无论想象是幻想也好,不是幻想也好,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它们都是超越现实的加工创造,且不管它们对现实的改造是剪裁现实本身、添油加醋,或依据现实的逻辑凭虚构象,都带有虚构的成分,对文学艺术创作的作用都非同小可。
  神思和想象之融还表现在情感特征方面,这在中西文学理论中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这是因为,无论中西,文学艺术本身都是情感的产物,它们的主要功能就是表达情感。借助于情感展示人类的生存智慧,传播人文精神。无论神思还是想象都有强烈的情感参与,否则,神思和想象都会失去它们的创造价值。因此,中国古代言说神思的发生,强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在神思的状态下,作家、艺术家以情感观照万物,如此一来,万物才灵动感人,最终实现心物交融。想象也大抵如此。想象之中有强烈的情感奔突,为此,才有浪漫主义诗学对想象义理的深化。康德说,想象力通过一个给予的表象而无意中被置于与知性相一致之中,并由此而唤起了愉快的情感。
  由此可见,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达成一致。这是中西共同的文心。
  (摘编自李健《“神思”与“想象”的隔和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思能够超越时空界限,离开事物的本身去描述事物,它的心理特征是虚静。
  B.想象一般借助直觉思维作用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它的思维特征是化解、综合。
  C.黑格尔认为不能混淆想象和幻想,因为想象具有创造性,幻想不具有创造性。
  D.中国古代文论家认为做到心物交融,方能以情感观照万物,进入神思的状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指出神思与想象的隔阂,再分析二者合、融通,与文题中的“隔”与“融相应。
  B.全文侧重释神思和想象之融,论证的三个维度分别是直觉思维、虚构和情感特征。
  C.文章运用引证和比较论证阐明,无论想象与幻想是否等同,二者均含有虚构的成分。
  D.全文采用总分结构,论证中西共同的文心在于神思与想象之融在情感上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