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学习指导与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我与地坛(节选)》学习指导与训练<br>
<br>
重点难点提示<br>
1.谁曾说“如果错过了太阳时你流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史铁生就是一个错过了太阳的人,而且这一错就是十五年,是什么让他抬眼去看看天上的群星?<br>
2.面对生命的残缺,史铁生坚定地去追寻生存的答案,他坦然地将全部生命哲学的答案归结为过程——或幸福或哀伤然而美丽的过程,文中有许多片断都在展示着生命的过程,找到这些地方,体会自然界的生命过程是怎样的?<br>
3.明白理解也意味着尊重他人不同于自己的选择吗?如果你还不懂这一道理,就去仔细读读文中母亲的故事,看看她是怎样理解自己的孩子的。<br>
4.母亲,史铁生有许多遗憾和追悔,却永远也无法弥补了,你会同他一样犯这些错吗?<br>
5.了解的重点: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br>
6.掌握的重点:<br>
(1)作者如何用恳切、诚挚的语言将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生命意义传达给读者?<br>
(2)一位遭遇不幸承受苦难的母亲怎样给与儿子生存上的启发?<br>
7.应用的重点:体验在从容冷静的文字里蕴含丰富人生体验和哲理的叙述方式。<br>
8.了解史铁生和他的作品风格。<br>
1 标志着九十年代中国作家现代精神的确立的作品是哪一部?作者的创作风格如何?<br>
2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史铁生是一位残疾作家,他的作品大多数与他的生命状态有关。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史铁生又堪称中国当代杰出的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洁澈清雅直透心灵,是当代任何一位别的作家难以与之相比的。<br>
9.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节,体味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探究。<br>
(1) 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为什么他会在地坛中驻留?<br>
(2) 两条腿残废后,由于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带着逃避的心情,想从喧闹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宁静,找寻另一个世界,地坛便是他找到的另一世界。<br>
作者驻留在地坛是因为: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失去双腿,而地坛也是一个曾经有过炫耀和浮夸的人文风景,如今却落得“荒芜冷落的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运轨迹,使作者遇到地坛后便一见如故。但是地坛的生命历程显然更长,四百年的风雨剥蚀,让地坛“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欲见苍幽,到处的野草黄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这种不动声色的渲染让作者停留思考。<br>
(1) 作者再来地坛,看到风儿、蚂蚁、瓢虫、露珠时,感到“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为什么?<br>
(2) 这是地坛对他心灵的启发,使他了解了每个卑微的个体,无论怎样的纤细、渺小、脆弱,无论怎样被忽略、被抛弃、被轻视,他们都会忠实地完成着自己生命的轨迹。而且一旦生命发芽,那么生机就会涌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的地坛,实际上亦有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流淌。这种难以言说的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鲜,沉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给作者心灵以强烈的震动。<br>
(3) 作者在地坛中,对于死的理解是怎样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