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9
- 资源简介:
约11580字。
14.故乡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主题。
2. 把握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1. 重点:(1)通过人物的分析探讨主题,(2)把握对比手法的作用
2. 难点: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作者 鲁迅 原名 周树人 体裁 短篇小说
评价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2、文体常识
小说
定义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用叙述背景、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特征 (1)视角独到,以小见大(2)人物形象,个性鲜明(3)心灵刻画,入木三分(4)情节安排,匠心独运(5)环境描写,烘云托月(6)虚构写实,相辅相成
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
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分类 1.微型小说 2.短篇小说3.中篇小说4.长篇小说
3、背景资料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 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 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4、重点字(拼音)
黛色( dài)寓所(yù)脚踝( huái)獾猪(hun )愕然(è )惘然(wng)
阴晦( huì )瑟索( sè) 恣睢( zìsu)嗤笑( ch)寒噤(jn )颧骨(quán )
祭祀( sì)秕谷( b)
易错警示
易读错的字:“脚踝”的“踝”读“huái”而不读“gu”;“寒噤”的“噤”是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颧骨” 的“颧”读“quán ”不读 “guàn”。
易写错的字:“惘然”的“惘”有“忄”;“寒噤”的“噤”有“口”;“秕谷”的“秕”有“禾”。
5、多音字
行 (háng)字里行间 壳 (ké)蛋壳
(xíng)行踪 (qiào)地壳
系 (xì)系统。 薄 (báo)薄饼
(jì)系鞋带。 (bó)薄命
(bò)薄荷
记忆方法
“行”读“xíng”时有走、流通、传递、进行、可以等意思;读“háng”是.行列、排的意思。
“壳”读“qiào”即坚硬的外皮,当壳的厚度与其曲面率半径的比值小于0.5时,称为“薄壳”,反之称为“厚壳”。读“ké”用于口语。
“系”读“xì”时,指有联属关系的、高等学校中按学科分的教学单位、关联、联结、栓、牵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