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指导及训练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习指导及训练<br>
<br>
【课文背景知识】<br>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从汉代开始,他的学说作为封建文化的正统而流传甚广,后代统治者称之为圣人,后世文人更是奉他为祖师,孔子的形象因此而笼罩上了一层神圣的光环,那么,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的生活与追求抱着怎样的态度呢?<br>
2.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作为老师,孔子是怎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的呢?<br>
3.相传孔子的有弟子三千多人,其中有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位,那么,孔子的学生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在老师面前又是怎样表现的呢?<br>
<br>
【重点难点讲解】<br>
<br>
重点难点<br>
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br>
2.掌握“如”、“方”“与”等词语的意义用法,掌握宾语前置等句式特点。<br>
3.通过人物的言谈、神态把握其性格特点。<br>
4.领会文章的艺术特色。<br>
<br>
训练突破<br>
1.了解孔子及其思想<br>
训练1 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br>
点拨1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自幼聪明好学,11岁时跟鲁太师学习周礼,到20岁时已经掌握了很多文化知识,有“博学好礼”的美誉。公元517年,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他就去了齐国,做了贵族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曾经向孔子咨询过治国的道理。后来,齐国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他于是离开齐国,回到鲁国。当时的鲁国,贵族之间互相争权夺利,政治混乱,孔子不愿担任官职,便居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易》等文化典籍,同时开坛设教,广收弟子,致力于教育事业。<br>
孔子51岁时,鲁定公任命他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西)宰,颇有政绩,但后来鲁国国君沉湎于享乐之中,不问朝政,使孔子非常失望,于是在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历时14年而终不见用,于公元前484年68岁时返回鲁国。<br>
回乡后,孔子一方面继续整理文化典籍,编修鲁国史书《春秋》,一面继续兴办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精通六义的著名弟子就有七十二人。<br>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统帅着忠、恕、孝、悌、宽、恭、信、敏、惠、智、勇、刚、毅等诸多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不仅有着极为普遍的进步意义,而且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与其说是道德,不如说是智慧,一种从自然法则中演绎出的生命的大智慧。<br>
2.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