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从咬文嚼字到心骛八极——谈谈高考话题作文的审题
1999年,一道《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文题开创了“高考话题作文”的新时代,迄今为止,“话题作文”已经连考了六届。实际上,1999年的命题,并没有出现“话题作文”的字样,原题是“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话题作文”的概念是当年考完以后,专家们总结出来的。从2000年开始,“话题作文”四个字正式出现在高考作文题目里,直至今年。
剖析话题作文的题目,不难发现,题目是由这样几个部份组成的:话题材料、话题导引、写作话题、写作要求。请看1999年高考全国卷的作文题: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他们的研究表明:进入大脑的信息经过编码贮存在一种化学物质里,转移这种化学物质,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当然,人的记忆移植要比动物复杂得多,也许永远不会成功,但也有科学家相信,将来是能够做到的。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写作时可以大胆想象,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具体的角度和写法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等。 ② 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
以上第一段文字从开头到“记忆便也随之转移”即是话题材料,“当然”到段末可说是话题导引;第二段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则是考生所要写作的话题了;第三段文字对写作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四个部份的内容完整了解的过程——“了解”到悟出题旨并明确写作要求。要达到这个程度,须对组成题目的全部文字咬文嚼字——这样说似乎夸张了一点,但强调一下是有必要的。
话题材料的取材是很宽泛的,从内容上看,各个门类的材料都可选取;从形式上看,科学实验摘要、几何图形、寓言故事、网上聊天记录、名著中的文学形象和古今中外的名人列举,等等,都出现在了高考的考题里。1999年的话题材料公认是最难的,首先是“话题作文”是开创性的,而“移植记忆”的科学实验又不为所有的考生熟知——尽管材料对之进行了表述,但由于缺少细节,不少考生仍是一头雾水。2000年开始,材料的难度有所降低,如2003年的材料,是一则出自《韩非子》的寓言《智子疑邻》,这则寓言故事考生在课本里或是在课外阅读中是见识过的。不过,对之的理解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认真阅读材料,领悟出寓言的寓意——讽刺了那些不经任何调查研究就乱加指责和怀疑的人。
话题导引是对话题材料的诠释、评论,或是对其内涵、外延的拓展、延伸,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考生应仔细阅读,以更好把握材料的精神实质,并打开写作的思路。1999年的话题导引就很典型:首先,它指出了人和动物是有区别的,然后,提出移植记忆成败的两种可能;在“成败”中选择了“假设”的命题。有了这种导引,考生就比较自然地进入了设置的话题的情境中。2004年四川考生考的一套全国卷,作文题的文面上缺少了话题导引,但在话题材料中,却能发现它的“踪迹”: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网友A提出了人生中快乐与痛苦并存的规律,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