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求新·求准·求诚——三法
近来以“水滴石穿”为材料写议论文。同学们平中见奇,赋予了这一古老成语以新的内涵。同学甲抓住石块之 “大”败于水滴之“小”,纵谈“小” 与“大”的辩证法;同学乙从石头的怠惰僵化切入,批评啃老族坐吃山空,不思进取,批判为政者骄固而亡,鞭挞为官者有恃无恐终成罪人;同学丙则从水滴只有占据相当的高度才能产生威力入手,谈“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从容与境界;同学丁则联想到近日的巴黎暴乱,进而放眼古今,敲响了历史风云变幻中的警钟——防微杜渐,勿蹈覆辙。(见附文)凡此种种,可谓是精彩纷呈,妙语横生。
但在这些可圈可点的文章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段落,成为全文的瑕疵。下面举四例并加以修改,或可对同学们有所启示。
同学乙的文章《石头与啃老族》的首段:
成语有“水滴石穿”,在惊叹量变以至于质变这伟大过程之外,更质疑石头的愚讷。
乍一看,这个开头还是不错的——简明。不过仔细研读,会发现这三个句子有这三个问题:首先,第二句缺主语;其次,第二句可有可无;第三,“愚讷”一词用得不到位,缺力度。尤其是这第三个问题最为严重。试想,既然全文的批判的锋芒最终指向了“啃老族”,那么释义为“愚蠢迟钝”的“愚讷”是不是不够准确?基于这种认识,再联系苏洵的六国论的写法,有以下两种改法:
其一:“水滴而石穿”。石,败在怠惰与僵化。
其二:石之穿漏,非质不坚,块不足,弊在怠惰,怠惰而僵化,穿漏之道也。
同是此文,又有下面一个论述段:
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反观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却又不乏有石头脾气的人。时下的啃老一族,仗着父母的财大气粗,忍心看着年迈父母奔走忙生计,自己却优哉游哉过着太上皇般的生活,有甚者更是挥霍浪费,无视正在流泪的父母。
中心论点既然是批判啃老族的怠惰与僵化,那么所谓“财大气粗,忍心看着年迈父母奔走忙生计”“挥霍浪费,无视正在流泪的父母”就不免有旁顾之嫌,没有切中要害,穷追猛打。不妨改为:
以古为鉴可以知得失。反观我们身边却又不乏有“石头脾气” 的人。时下的啃老一族,不思变通,不肯进取,不敢主动地面对挫折,一味地倚老啃老,坐吃山空,坐失创业良机。长此下去,内则蚀穿心志,外则荒废人生。落得石头的结局不是很可怕吗?
这样写,突出了石之“惰”,进而也直陈了由此带来的危害。不是大有改观吗?
在同学丙的文章《高度问题》里,有这样一段文字:作者先是论述中国古代王朝虽频频更迭,但终究走不出落后愚昧的怪圈,其根源在于高度问题——新朝的管理体制和观念并不比旧朝高出多少,没有本质的突破。在此番铺垫之后,作者写道:
……于是中国共产党来了,带着马克思主义来了!正是这群站得老高的“水滴”带领中华民族穿破几千年的剥削统治,迎来民主的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