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全科试卷(9科24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理科数学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解析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解析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数学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选修3-3)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选修3-4)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Word版).doc
├─高二地理
│高二地理答案.doc
│高二地理答题纸.pdf
│高二地理试卷.pdf
├─高二化学
│高二化学答案.doc
│高二化学答题纸.pdf
│高二化学试卷.pdf
├─高二历史
│高二历史答案.doc
│高二历史答题纸.pdf
│高二历史试卷.pdf
├─高二生物
│高二生物答案.docx
│高二生物答题纸.pdf
│高二生物试卷.pdf
├─高二数学(理科)
│2018高二数学理科答案.docx
│高二数学(理)试卷.pdf
│高二数学(理科)答题纸.pdf
├─高二数学(文科)
│2018高二数学文科答案.docx
│高二数学(文)试卷.pdf
│高二数学(文科)答题纸.pdf
├─高二物理(选修3-3)
│高二物理答案3-4.doc
│高二物理(选修3-3)答题纸.pdf
│高二物理选修3-3.pdf
├─高二物理(选修3-4)
│高二物理答案3-3.doc
│高二物理(选修3-4)答题纸.pdf
│高二物理选修3-4.pdf
├─高二英语
│高二英语答案.doc
│高二英语答题纸.pdf
│高二英语试卷.pdf
├─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答案.docx
│└─高二语文
│2018高二语文.pdf
│2018高二语文答题纸.pdf
└─高二政治
高二政治答案.docx
高二政治答题纸.pdf
高二政治试卷.pdf
大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语文
命题人:栾桂芳佟倩徐晓玲 校对人:栾桂芳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人合一”是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儒家看来,“天”是宇宙的最高实体,“人”是其中的一部分。孔子从天道与人道高度统一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延续到了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一个“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为核心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荀子则进一步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认为天有自身运动规律,人与天各起作用,和谐共生。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伦理思想的行为规范。儒家的这一生态伦理规范告诉人们,对自然资源要合理使用。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浮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在荀子看来,“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不可去,求可节也。虽为天子,欲不可尽”。他主张通过“道”来节制人的欲望,对于那些不可尽也不可去的欲望,要加以引导;倡导合理地利用天,使天能够为人服务。朱熹进而提出了私欲与天理对立统一的思想,要求人们不要被欲望所引诱,保持道德自觉。
“圣王之制”彰显了生态伦理思想中的法律意识。儒家很多经典著作都记载了有关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如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保证生物的生长期。这些立法保护在有关法令中传承下来,荀子把它概括为“圣王之制”。《礼记•月令》规定:为了遵循自然规律,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各种为保护自然环境而形成的禁令、礼制逐渐演变为历代王朝的法令。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意味着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孟子、荀子还详细阐述了具体做法,强调人类要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界应是伙伴朋友关系。在这种和谐关系中,人类方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这与当今生态伦理学上所强调的人类在利用自然时应遵循自然规律的观点是一致的。
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有助于人们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选择适度的消费方式。儒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思想,告诫人类应当克制自身欲望,珍惜、节约资源。这一思想将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在代际之间的公正分配,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
(摘编自化秀玲《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子将孔子的思想延续到人以外的自然界,构建了独立的生态伦理学思想体系。
B.历代王朝的法令都规定每个月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都要和保护环境资源密切结合。
C.荀子所概括的“圣王之制”就是指禁止人们“乱捕猎、乱砍伐”这一传统法令。
D.“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思想将引导人们更加注重环境、资源的代际公正分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通过对孔、孟、荀生态伦理学理念的论述体现了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
B.文章第二段用引用、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观点。
C.文章主要从核心、行为规范及法律意识三个角度,论述了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D.文章的最后两段从两个角度分别论述了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很多经典都记载生态资源的立法保护,可见这一观念在古代已经深入人心。
B.对于那些不可禁也不可去的欲望加以引导,是以“道”来节制人欲的一种方式。
C.在改造自然过程中若能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就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
D.传承儒家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
(二)文学类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在桥边 [德国]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目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