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4(9份)
- 资源简介: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 学案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过秦论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4诗经二首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5离骚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6孔雀东南飞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6孔雀东南飞学案2.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案:7诗三首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1师说学案.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8寡人之于国也学案新.doc
河北省武邑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9劝学学案新.doc
【导学】
目标:1.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2.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重难点: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知识链接】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用诗歌表达情愫,在选择配偶的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汉书•匈奴传》说:“ (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按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导思】
【整体把握】为《氓》划分层次。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第一部分(1~ 章节): 。(恋爱)
第二部分( ~ 章节): 。(婚变)
第三部分(6章): 。(决绝)
【成语积累】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总角之交:
1.解释加点的实词、虚词
匪我愆期( ) 将子无怒( ) 以我贿迁( ) 无与士耽( )
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 ) 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言既遂矣( )( ) 隰则有泮( )靡室靡家 ( ) 不遑启居( )
彼路斯何( )忧心孔疚( ) 小人所腓( ) 雨雪霏霏 ( ) 行道迟迟( )
……
【导学】
【学习目标】1.积累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名句及屈原的相关名句。
2.理解并把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诗人的政治抱负,感悟并学习诗人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思想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来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
此诗写于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时,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离骚”的含义,有的说是“离愁”,有的说是“遭忧”,还有的说是楚地的古乐曲名。
2.楚辞:楚辞,文体名。起于战国时楚国,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称之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导思】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修姱( ) 谣诼( ) 方圜( ) 揽茝( )
岌( )岌 偭( ) 侘傺( )( )
溘( )死 忳( ) 謇( )谇( ) 皋( )芰( )荷
2.通假字
(1)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通
(2)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 错。 通
(3)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
……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 证方法。学习写作议论文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八代,指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散文家为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文体简介:“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陈述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语言积累]
1.正音
愚昧 ( ) 句读( ) 或不焉 ( ) 相师( )
谀( ) 郯子( ) 苌弘( ) 老聃( )
蟠( ) 经传( ) 贻 ( ) 巫医( )
2.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古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