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全科试卷(6科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理数.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数.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doc
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2018学年高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侍清的愤懣。他最后感叹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践与有责焉耳矣。”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人士;“责任”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 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 “天下” 包括不同的 “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 “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 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匹夫” 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 “世界公民” 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顾炎武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是仁义被扼杀,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天下即将灭亡。
B.顾炎武认为保护一家一姓的国家不致倾覆既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又是每一个普通百姓义不容辞的责任。
C.梁启超的《痛定罪言》一文既呼吁人们要看清政府的无能,又旨在唤醒人们应作深入的自我检讨,他认为要雪国耻,关键在于自我修正。
D.顾炎武、梁启超在社会危难时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其中梁启超在顾炎武观点的基础上又作了创造性的发挥且赋予其新的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梁启超所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知识分子面对国家的振兴与危倾,都有责任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来救亡图存,这与顾炎武的明显不同。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观念的思想根源来自孟子,顾炎武、梁启超在论述自己的这一观念时就很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了孟子的言论。
C.孟子认为人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站在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广阔的道路上,即拥有天下情怀。
D.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后世广为流传,他认为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这一观点的提出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人不应自惭形秽,而要有主人意识,只要我们每个人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就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人。
B.“正人心”,是孟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孟子认为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国的根本在于家,家的根本在于自身,桀纣之所以失天下主要是因为失去了民心。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的现实意义可理解为,对人类生存的世界,小到个人修养大到社会的兴衰,每个人都要有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D.孟子所说的“天民”与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世界公民”类似,马克思就曾要求自己做这样的人,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与人类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纸上故乡
邓琴
故乡给了我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它常常在梦中打探故乡的消息。
我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赣南,它的每一寸肌肤都浸润在红色文化里,在淡淡茶香中,在田间地头悠悠的歌声里。它是贫穷的,但它又是富硕的。它没有飞驰的动车,没有轰鸣的机器,有的是叮咚的流水、黛色的群山。且不说章江水日夜川流不息、润泽万物;也不说成片的稻田如一张巨大的地毯静卧天地间,恩惠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