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50个字。
为作文呼唤灵性
市二十五中语文组 陈晓枝
人之不同于其他浊物的根源全在于一个“灵”字,人是灵长类动物。文是人写出来的,人灵则文灵;文又是给人看的,文灵则人也灵。可悲的是,多少年来,灵人处处是,而灵文却并非人人有,何哉?全在于那一句“一切为了”: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
为了应试,有的老师绞尽脑汁,忽发奇想,让学生将基础课本中的篇篇课文倒背如流,搜集所谓“人物谱,故事囊,风景册,火花集”,然后加以“模仿”、“历练”,宛若给每人挂上了一包应急干粮,“有备无患”地迎接大考,自云写出来的文章篇篇“合格”,章章“规范”。较之“放羊式”作文要“实际得多”,也“实惠得多”。
在这里,我姑且不问这些老师是用何种妙计,哪些时间让他那班“如此听话”的学生将七十多篇文章不厌其烦,不厌其长地倒背如流的。我只想问一句:这篇篇“合格”,章章“规范”的文章除了让阅卷老师打一个“合格”分,从而满足了某些老师的“最高目的”后,还有何意义?有几人愿再次拜读这种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一律的毫无灵性也毫无个性的现代八股?
多少年来,作文是“以文为本”,还是“以人为本”,一直是师生们讨论的焦点。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人为本”的作文逐渐被广大师生们接受并运用。文章以文出发,学生虽学习较规范的文章,但千篇一律,八股横行,缺少灵气与创新;文章以人出发,则文如其人,人是本是根;由人而成文,人人不同,则文文各异。上述老师所采用的“突击法”“捷径经”很显然走进了“以文为本”的误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决不能机械性地理解为要将“三百首唐诗倒背如流”,稍微有一点文学素养的人都应知道古语中的“三”即“多”,“熟读唐诗三百首”只是要求学生“多多地”阅读文学作品,长灵感,增悟性,开灵窍,以写出适合自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