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全科试题(9科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二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62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5/13 22:50:5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化学.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理数.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数.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辽宁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doc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命题人:王景泉  校对人:王景泉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题3分,共9分)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有利于文学的发展,也有利于批评家和作家共同成长。这种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一度是文学 活动的重要促进力量,文学史上不乏批评家与作家共同成长的典型案例。19世纪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与果戈理之间的砥砺前行,中国的文学理论家茅盾和作家姚雪垠之间的相互促进,都是文坛佳话,广为传颂。
  这种优良的传统面临着失落之虞。究其原因,社会环境、文学体制、评价机制,各种因素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其中最为直接的因素,是外在的 文学生态对批评家和作家文化心态的影响。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物质利益诱惑巨大,很大程度上导致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浮躁心态。如此一来,批评活动很多时候就缺少了批评家与作家沉潜之后的冷静、深入与真诚,而变成千篇一律、千面一孔的表扬与颂赞,真正意义上的相互砥砺少而又少。
  发扬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传统,首先需要保持对文学的虔诚之心。无论是批评还是创作,他们的对象都是文学,都是基于文学的基本规律所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批评家和作家都应葆有专业精神对待这种文学活动,切不可将其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
  其次,需要保持“同情之理解”。作家与批评家的互促共生关系,要建立在最基本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批评的目的,不是一味地吹捧,也不是刻薄地挑剔,而是基于对作家作品本身以及时代文学思潮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定位。文学批评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作家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位置,因此,批评家在从事批评活动时应格外慎重,对作家作品给予足够尊重。对于作家而言,批评家以其专业理论视野观照文学作品,会有其独到之处,他们常能发现作家未能达到的重要视角与表现深度,促动作家挖掘自身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再次,需要保持“距离式观照”。作家与批评家虽是共生互动关系,但需保持各自的独立性。批评家和作家都是创作的主体,只有保持主体的独立性,才能保证创作的独立价值。批评家和作家,在生活中可以是朋友,相互了解与熟悉固然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对批评的认知与吸纳,但面对文学时,拉开适当距离,才能保证审美评价与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与准确性。
  此外,需要保持“超越性情怀”。批评家在批评具体的作家及其文学作品时,要以更加高远的文学视界,对作家的创作进行全面的解读,进而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拓开更加宏阔的境界和格局。从作家角度而言,具备超越性的情怀,不仅能够发现其中可以借鉴的真知灼见,而且善于在其上触类旁通,生发出更多的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无愧于一个时代的文学杰作。
  (摘编自韩传喜《批评与创作当相互砥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环境、文学体制等多原因导致文学评批和创作互相砥砺这一优良传统即将丢失。
  B. 文学批评的目的不只是一味地赞美、挑剔,更是对文学作品公允客观地评价、定位。
  C. 对文学保持虔诚之心是发扬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相互砥砺这一传统的基础。
  D. 作家可以凭借批评家的真知灼见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拓开宏阔的境界和格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围绕“批评与创作应当相互砥砺”这一中心,文章逐层地分析了发扬这一传统的必要性和具体做法。
  B. 阅读文学作品时,如果能拉开适当距离,就能保证审美评价与研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C. 文章采用古今中外两个事例论证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相互促进的好处,事例典型,具体有力。
  D. 文中使用“一度”、“真正意义上的”、“一定程度”等严密的修饰语,避免了表达的片面化、绝对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不是文学理论家茅盾对作家姚雪垠的指点帮助,他在文学上就不可能有所建树。
  B. 批评家和作家都不可将文学作为获取名利的工具,这就要求他们尽可能排除外在的利益诱惑,为时代文学负责。
  C. 如果作家尊重批评家,吸纳和运用批评理论,就会对自身文学创作的提升与拓展起到很大的帮助。
  D. 批评家和作家都保持“超越性情怀”,才有可能继续发扬“批评与创作相互砥砺”的优良传统,实现批评家和作家的相互砥砺共同成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14分)
  大荒之中有山
  李骏虎
  丁酉中秋,与几位好友相约来到长白山。
  穿行于中秋的“大荒”林海之中,我才体会到什么叫作“人在画中游” :一片白桦树展开的银色背景上,突然用丹青描绘出一株绿到发蓝的松树,这样美到极致的国画图景,不时从眼帘映入心灵,仿若身临仙境;而在松林染黛的山坡,又乍然涂抹上几道亮黄的落叶松和绛红的枫火,让人从国画山水穿越到现代抽象油画里,如此大开大合,妙不可言。海拔随着盘山路上升,林木开始稀疏,在如烟似雾的茅草地的远处,那些落尽叶子只剩一身银光闪闪的鳞片、又虬枝盘结的岳桦,如千万条探爪游龙,争相飞升,又似海中珊瑚,随波摇曳。然而,海拔继续上升,在只有衰草包裹再没有一棵树木的山峰,长白山脱去霓裳准备去天池沐浴,裸露出他巨人般的肌体,一切都纤毫毕现而全无荒凉面貌,正是因为覆盖着他的健硕躯体的,还有一层厚实的黄绿相间的草甸,是所谓高山苔原。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