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全科试题(7科7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化学.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地理.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生物.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数学.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物理.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英语.doc
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语文.doc
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学期月考 语文试题
出题人:张利群 审题人:周丹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 150 分钟。
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
向。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 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
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
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 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3 题。(共 9 分)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 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
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
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 践理性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人们崇天
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从 春秋时代起,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使命,以追求道德、知识和审美
为人生归宿。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
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 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
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就是
中国历代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
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 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 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
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 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
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
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 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
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
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
(节选自赵焰《美的背后》,有删减)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在明朝之前占据着社会的主流,道学只是主流思想的补充,它们都是中国 传统文化的精髓。
B. 无论是高蹈的士大夫,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分子,这两类人的身上都有着一以
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
C. 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佛教传入后,曾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后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和淡 化,变身成了“生活禅”。
D. 尽管明清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倾向低矮化,但亲自然、空物我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 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作品更是时常出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以孔孟的儒学为主,以老庄的道学为辅,又佐以诸子百家,使得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得到 了整体呈现。
B. 文章以明朝为时间分界点,分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前后变化,形成对比,结构谨严。
C. 文章引用英国大哲学家罗素的话,只是用来证明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具有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 神。
D. 文章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修辞效果突显,例证与引证并举,比喻共比拟齐飞,语言鲜活,感染
力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艺术人生”观念影响下,许多艺术种类达到高峰,洋溢着高蹈的精神追求,比如诗歌中王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 4~6 小题。(共 14 分)
犁的情结
高维生
农具中,我最喜欢的是犁。一望无边的土地,一头牛,一只犁杖,一个人,耕过的田地,像海中翻腾
的浪花,有了鲜活的气息。人对土地的情感,对丰收的渴望,是潜入内心深处的。农人的吆喝声,单调、 朴实、透明,风儿似的掠过,牛儿循着熟悉的声音,牵动犁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