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80字。
鹰 之 歌
(俄国·高尔基)
[教学原理] 以接受美学的原理指导感悟式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文学形象,使其通过自身独到的感知而领悟作品主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由畅想、自由争鸣
[教学方法] 讨论法、诵读法
[课 型] 拓展阅读、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过一篇散文诗《夜莺》,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拟、象征)今天,我们要学习另外一篇在艺术手法上与之相同的作品——俄国作家高尔基(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的《鹰之歌》。
二、诵读入境:
课前,我请大家预习过这部作品,有几位同学作了精心的准备,要带给大家一段精彩的分角色朗读。
说明:精彩的朗读,可使其余同学进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课堂气氛(即:使学生进入感悟式课堂教学的角色)。
三、分析形象:(感)
象征,就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部作品刻画了鹰和蛇的具体形象,那么,它们的性格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朗读过程课有意识地感知一下)
(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感谢同学的精彩朗读,使我们听众产生了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我也相信,在座的同学对我刚才所提的问题,也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下面,就请大家在独立分析感知形象象征意义的基础上,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赞赏那一种生活态度?要能够在作品中找出依据。提示:注意典型的语言
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识时务(《最先与最后》中“虽然落后,却尽跑尽跑的人”,被称为“傻子”;《药》中的革命者夏瑜,在狱中还要劝牢头造反);敢于斗争、追求自由;渴望改变现状、有坚定的信念;有追求但过于固执、不切实际等
蛇:明知不可为则不为,识时务;随遇而安、得过且过;自私保守;想尝试,但浅尝辄止;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追求不到之后能坦然地接受事实等
大致情况:肯定两者;一肯一否;否定两者(引导学生谈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人生态度);各有优缺点(一分为二看问题,较为深刻,有哲理意味)
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地感与想,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批评、反批评,教师作适当引导、归纳,用画正字形式展示观点(下同)
四、探究主旨:(悟)
1、刚才,大家高谈阔论,阐述了自己对于鹰和蛇所象征的那些人的生活态度的看法,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且敢于对不同意见进行质疑,做到了不人云亦云、不拾人牙慧,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