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每日一题(课堂,36份)
- 资源简介:
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课堂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学案:第二课+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单元质量检测二+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习题:单元质量检测六+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专题+第4课 简笔与繁笔+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模块综合检测+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教学案:主题一+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答案.doc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习题:主题一+阶段质量检测(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检测:第四大题 写 作+Word版含答案.doc
2018年1月12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一)-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doc
第19周+语言文字应用 论辩类文言文阅读-试题君之周末培优君2017-2018学年高考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doc
解密28+散文阅读-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4+揣摩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5+准确而全面地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6+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7+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8+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09+揣摩语段的表达作用-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难点10+如何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备战2018年高考语文之难点突破100讲+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五年高考真题全解二年模拟+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02+论述类文本阅读(二)-2018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之五年高考真题全解二年模拟+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0+鉴赏小说的形象-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3+鉴赏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4+探究小说的主题和标题-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5+探究小说的人物-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6+分析散文的结构-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7+赏析散文的形象及内涵-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8+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29+传记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30+新闻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31+科普文章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专题32+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doc
单元质量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基础巩固(18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英俊杰出的)
B.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C.吴楚东南坼(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
D.可怜楼上月徘徊(可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词义不同的一项是( )
A.烟涛微茫信难求信言不美
B.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C.水澹澹兮生烟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D.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3.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C.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D.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吴越文士名扬京都,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B.孟浩然的诗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坛并称“王孟”。
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杜甫的《登岳阳楼》为近诗体。
D.除“长相思”外,“菩萨蛮”和“扬州慢”等都是词牌名。
5.名句默写。(6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人生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表现词人矛盾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诗人凄惨处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鉴赏(6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王维的“名大家”
①明清诗论中对王维“名大家”的特殊定位不仅是介乎“大家”和“名家”之间的调和性观点,更是王维诗歌的独特成就在传统诗学批评标准之下的特殊境遇之写照。
②中国历代诗学在评定一流大诗人的具体标准上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异,但基本要求一致,即人格高尚、才大力雄、超越时代、泽被后世。其中,道德标准是成为伟大作家的首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伟大”不仅取决于文学艺术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审
……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在人们的眼中,孔子永远是那个穿
着布袍、拄着拐杖、头顶有丘的老头;
永远是那个个性沉稳、天资聪颖、坚强
固执的思想家。他的灵魂穿越了亘古的
长空,向我们诉说着“是谓大同”的理念。
读到“是谓大同”,你也许会想起柏拉图
的理想国,但孔子与柏拉图毕竟是不同的。
于丹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没
有色彩,就是适合一切的色彩。“天不生仲
尼,万古如长夜。”你能够想象没有这位
哲人的世界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
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
[对应学生用书P1]
1.孔子 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 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
……
一、(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1.D
2.C
3.B
【解析】
二、(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
……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 画出来。
热点题型一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得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得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