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全科试题(8科9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数.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数.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doc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政治.doc
奋斗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
0.5㎜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
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
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
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作用重大。
C.乡村文化反映着人们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
理想追求等,在传统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乡村文化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充满
诗意与温情,它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村农业发展缓慢,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乡村生活安详稳定、恬淡自足,
回归乡里、落叶归根往往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
B.乡村的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与城市工业文化、庙堂文化都不相同,
城里人虽然生活在都市,但他们却都以乡村为归依。
C.我国当前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改变了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城市病日趋凸显,乡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危机。
D.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量征用、农业从业人员比例迅速降低,不但使传统乡村面临困境,也给被迫走进城市的乡民带来了困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等一系列重构乡村文化的手段,是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
B.乡村文化建设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又要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应现代化,但不能简单机械地城市化。
C.在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的当今时代,乡村文化仍具有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D.乡村文化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我们应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大发展、大繁荣,以取代城市工业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共14分)
西伯利亚的温暖
冯有才
①卡尔是一名政治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的时候,正值十二月,天寒地冻。而后,卡尔被分配到了林场,成为一名伐木工人。监工托可可夫斯基很严厉,工人们都非常恨他。
②第二年二月的一天,一名伐木工人生病了,整个班组没有完成定额任务,托可可夫斯基让整个班组的人饿了一整天,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