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打包7套)
- 资源简介: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含解析)(打包7套)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周末培优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11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二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97.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98.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鉴赏古代诗歌的构思技巧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99.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鉴赏古代诗歌的写作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100.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104.doc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第03周每周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201712051108.doc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一)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试题分析】
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一般集中体现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一、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幕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面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诗十九首》,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清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最赏心乐事,四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酒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
……
周末培优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作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①画工如山貌不同: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②迥立闾阖生长风: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试题分析】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角度,还是从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即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再次,解释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看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最后说说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一、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 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