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段考高二全科试卷(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试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化学.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地理.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理数.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历史.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生物.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文数.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物理.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英语.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语文.doc
广西省桂林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段考政治.doc
桂林市中山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段考试卷
高二语文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 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但由于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到清朝时,地方政府在承担一定政治、经济、社会功能与责任的同时,自然而然被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还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清代初期,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事权的高度集中导致财权的高度集中。户部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制定财税征管政策,包括修订和编纂《赋役全书》以实现各省、州、县的赋役定额化;推行和利用诸如“易知由单”“实征红簿”“串票”“截票”等征税工具,以及滚单催征、顺庄编里等征收方法,确保赋役的足额征收。与此同时,通过起运、存留制度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通过解款和协款制度调剂不同省份、不同地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控制地方财政。
康熙朝以后还采取“悉数解司”与户部掌管“奏销”的举措,进一步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各地征收钱粮“悉数解司”等于取消了以州县为单位的财赋存留,州县正项经费开支必须随时向布政司及其所辖的户部寄存库领支。而清朝前期的奏销制度,除了由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入数额,核造上报计簿(“奏销册”)给户部审核外,还由督抚另外“复核”题奏,以达到相互监督的目的,以实现其集权的目的。
从起运与存留的比例来看,清代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清初,存留与起运各占一半,随着军费开支和中央财政的匮乏,中央政府开始对地方存留进行削减,地方存留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康熙中叶至嘉庆、道光年间,地方存留一般不超过25%,嘉庆末年甚至仅为17.4%。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比例变成了头重脚轻的局面,形成集权型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清代中央集权型财政关系至咸丰初年发生了转变。此时,为了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中央财政左支右绌。为了维持王朝统治,只得允许各省自行经营筹划,从而导致地方财权扩张。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并且通过征收厘金和推行捐输等不同途径筹措军饷,而这些财政权力逐渐被地方督抚所掌控。由于地方权重,厘金逐渐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此外,捐输事宜虽要经户部批准,但各地方设立名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各省督抚以厘金、捐输等自筹经费,必然导致地方督抚财赋支配权日重,而“户部之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 (2017年08月0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朝,地方政府所征收的钱粮并不都上交中央,而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按照
比例进行划分,但中央所占比重大于地方。
B.清朝通过控制地方财政,来调剂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支比例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
方之间的收支余缺,从而建立起运和存留制度。
C.为了强化中央对于地方财税的掌控,康熙朝以后还采取了“悉数解司”和“奏销”
的举措,可惜这些措施因各州县无财赋存留难以推行下去。
D.清朝咸丰初年后,为镇压各地起义,清政府军费开支急剧膨胀,清政府被迫允许各
省自行经营筹划,清朝地方财权于是开始扩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就提出了论点,指出清朝地方政府被赋予了一定的财政权力,甚至在晚清
出现了中央财权下移和地方分权的现象。
B.文章用当时作为中央财政主管机构的户部的各项举措及起运、存留制度的实施,论
证了清朝入主中原后对财权进行高度集中的观点。
C.在论证地方财权扩张而中央政府无法左右时,文章引用了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以
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事力量开始崛起的事例。
D.文章按主次顺序,论证了清朝为强化中央集权所采取的各种财政措施,其中“悉数
解司”与户部掌管的“奏销”制度成为论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中国基本是将财权集中于中央,清朝时,管理区域的扩大和公共事务的增多,
让中央应接不暇,就赋予一定的财政权力给地方政府。
B.清代初期,虽然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并无严格意义上的分野,但他们的划分和调整
却是客观存在的,这从“起运”“存留”制度可以看出。
C.奏销制度实施时,只要布政使司汇总所属府州县当年的赋税出人数额,再核造上报
计簿给户部审核,地方就可到户部寄存库领支经费。
D.太平天国起义后,户部的财权日轻,户部的奏销制度名存实亡,这与各地方设立名
目繁多的劝捐机构,户部根本无法考核其收支情况有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如 芽
游睿
接连几天,都有人来买树。无一例外,都是冲着那一棵金桂来的。经过他这些年的精心培育,眼前这棵金桂早已郁郁葱葱,每到八月,花香四溢,十分醒目。
他很纳闷。树已经栽了多年,之前从无人问津,为何这段时间频频有人来买。他思考再三,想起了给儿子通个电话。树由儿子当年所栽,卖与不卖,还是应该征求儿子的意见。
电话接通,瞬间被挂掉。他习以为常,儿子身居要职,经常开会、接待,接不了电话,正常。半小时后,儿子回了电话,说刚才正在大会上讲话。他便说起有人买树的事情,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