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全科试卷(9科10份)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理数.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文数.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听力.mp3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doc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2017年秋季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 满分150 分)
命题人: 审题人: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源于《唐律疏议》。唐廷诏今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说:“商鞅传授,改法为律。”《唐律疏议》为官修,既有奉诏的政治权威,也有专业人士,更有大量可资借鉴的官方文献、民间私家著述与收藏,该不是部分人的即兴创造。老辈法史学者与当代多数法史学者普持此说。
但是,更权威的历史文献却对此事件均无记载,一些人便以为此说“并无确证”,当存而不论。197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出土,证实了秦《法经》和秦律的存在,秦国“改法为律”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也为商鞅“改法为律”提供了间接证据。然而,反对者依据商鞅同时代文献中无法律之“律”解,《商君书》及秦汉史集又未见“改法为律”痕迹,断定《睡虎地秦墓竹简》不足为据,“改法为律”当在商鞅死后。
其实,“律”作为法律、法令,起始于战争中的军律,而军律来源于音律。战鼓之音为军令,配以军功赏罚之率(“率”同“律”),最终演变成法律之“律”。它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殷商甲骨文就有“师惟律用”,商周之际的《易经•师卦》也有“师出以律”。秦国“改法为律”是将军纪、军令之律以法律形式拓展到各个领域,即“以军法之律,移刑典之称”。
《商君书》中“律”字五见,仅从《商君书》之“律”来看,其一为兵律,其余均为与土地相关之法律。这说明“律”已非单指乐律,而是兼指兵律、法律,与其它同时代著述之“律”指乐律者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律文涉及机构及官吏,绝大部分称“县”、“今”、“丞”,未见“丞相”之名。据《史记•商君列传》与《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始“为县,置今、丞”。这反映了出土秦律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商鞅秦律的内容。《史记•秦本纪》载惠文王之子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初置丞相”。据1980年在四川青川县出土的战国秦墓木牍载,武烈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王命丞相“修《为田律》”。《为田律》行之既久,故而修订。那么,秦律出现的年份是否与商鞅主持变法的时间(公元前359-前338年)大体一致呢?
《睡虎地秦墓竹简》的“法律答问”里引一条律文时用了“公祠’’一词,而解释的部分则用了“王室祠”。吴建瑶指出:“研究秦简的学者认为,律本是在秦称王前制定的,故称公祠,解释则作于称王之后,故改称王室祠,所引用的律文很可能是商鞅时期制定的原文。我们知道,秦孝公之子惠文王于公元前324年称王,这条律文的制定时间不应晚于此年。”惠文王称王的年代与商鞅被车裂的公元前338年只相隔14年。由此是否可以推断,秦“改法为律”活动即施行于商鞅变法期间?
(节选自武树臣《秦“改法为律”原因考》,选入时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改法为律”之说,因缺乏更权威的历史文献记载而引起少数学者的质疑,《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出土,改变了这个局面。
B.老辈学者与当代多数学者信奉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是因为《唐律疏议》为官修,具有官方的严肃性与专业的权威性。
C.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秦国“改法为律”的真实存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但没有发现商鞅“改法为律”的明确说法。
D.商鞅“改法为律”之说,最早见于唐廷诏令集体编纂的《唐律疏议》,此前的历史文献均没有出现这样的历史论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律”作为法律、法令含义的出现,至晚不迟于商代。甲骨文中的“师惟律用”与《易经•师卦》中的“师出以律”是有力的证据。
B.设县置令丞应在秦孝公十二年,而《睡虎地秦墓竹简》的律文出现“县”、“令”、 “丞”,这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
1929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斗士精神的家庭。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14岁那年,有一次当飞机投下炸弹的时候,地板和墙壁都开始晃动,法拉奇和父亲躲藏在防空洞,由于太恐惧,法拉奇止不住啜泣起来。突然,父亲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并一字一字说出一句话:“女孩不要哭,也不许哭!”。法拉奇性格坚韧顽强,这和父亲的教育密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