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教案9
- 资源简介:
约3030字。
《把栏杆拍遍》教案
张家港市崇真中学 沈娜
教学目标:
1、解读文本所引辛词及其他作品,体会“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的意蕴。
2、认读文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辛弃疾这个人,感悟其丰富的精神内涵。
3、比较拓展,进一步引发学生领悟以辛弃疾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脊梁的精神实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铁板铜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1、请问同学们这幅对联写的是谁?辛弃疾
明确:上联“铁板铜琶”是一个典故,出自《历代诗余》所引宋代俞文豹《吹剑录》里评论苏词风格的话: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后来就演绎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形容豪放激越的文词。“玉堂”是宋代翰林院别称;“柳郎中”即当时词人柳永;“大江东去”是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首句,后人多用“大江东去”代表苏轼的创作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表示了他“男儿到死心如铁”(辛弃疾词《贺新郎》中的句子)的豪情壮志。
通过这幅对联我们已经初步了解辛弃疾的诗词创作风格和他的政治抱负,那么接下来我们便来学习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一文,具体的来看一下作者是如何刻画辛弃疾这个人物的。
二、文本解读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作者将题目拟为把栏杆拍遍?而不是辛弃疾传或者是我眼中的辛弃疾呢?
a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家分裂,辛弃疾却有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一腔热血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