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全科试卷(9科10份)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全科试卷 / 高二全科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8 M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7/20 18:33:54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理)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数学(文)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政治试题.doc

  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的多元的,景象是壮观的,原初先民的想象、传说、歌谣、故事、神话等,都构成滋养中国文学生长的生机勃勃的源头活水。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往往陷入僵化单调的形而上学陷阱。
  中国文学这一命题意味着中国文学稳定的结构形态、审美意蕴、语言风格等艺术形式的形成,而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生机勃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中国文学的思想主题、艺术风韵真正呈现出自身的特点,源于经典时代。经典是各种文化元素融入文学之河的一次荟萃,经典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精神走向。
  “轴心时代”是中国的经典时代。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而《诗经》《周易》《尚书》《乐经》《春秋》《周礼》等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在这一时期成熟定型,成为影响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文化经典。
  经典时代也是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中国文学的思想品格、语言风格、审美风范及文章样式等都有了自己清晰的面貌。“六经”是中国文化的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古代思想家重视对经典的理论阐发,也重视对经典的艺术挖掘。“文本于经”是古典文艺理论中一种流行的观点,汉代扬雄就有“五经含文”的论述。王充《论衡•佚文》说:“文人宜遵五经六艺为文,诸子传书为文,造论著说为文,上书奏记为文,文德之操为文。立五文在世,皆当贤也。”“五经六艺”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范。古代圣贤留给后人的这些经典不仅仅是鉴往知来的抽象道理,也是文采斐然、辞章灿烂的传世文章。大家熟知章学诚“六经皆史”的理论主张,其实与“六经皆史”相平行的一种理论——“六经皆文”的主张也源远流长。清代文学家袁枚是“六经皆文”的倡导者。他在与师友论学的信函中,反复强调六经的本质是文学是文章是艺术,认为“六经者,亦圣人之文章耳”(《答惠定宇书》),“六经者文章之祖,犹人家之有高曾也”(《答定宇二书》)。面对六经,袁枚强调了经学的文章属性和审美意义,经学归入了文学。
  在追溯中国文学起源的时候,以刘勰为代表的理论家们都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文心雕龙•宗经》一方面推举经学“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神圣意义,一方面又盛赞五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文学示范作用,认为:“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
  刘勰系统地阐述了文学依经立义的原则,认为一切文体从《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中生发出来,虽然春秋之后文体皆备、百家腾跃,但是后来的文学形式无论怎样繁复,都难以跳出六经形成的传统范畴,所谓“终入环内”即文学在经典时代形成的结构与模式。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经学思想与文学思想是相通的,“六经”不仅是文学的思想土壤,也是文学的典范文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发源是丰富多元的,不能仅将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文学的唯一起源。
  B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 形成自己的清晰面貌和稳定形态,无法完全体现中国文学的自身特点。
  C经典时代决定了中国文学范式的建立和精神走向,又称为“轴心时代”。
  D“轴心时代”的中国出现了一批伟大的思想家,以“六经”为代表的文化典籍也成熟定型。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六经”是中国文学经典和文化经典,古代思想家注重对其进行理论阐发和艺术挖掘。
  B古代文艺理论认为“文本于经”,杨雄“五经含文”、王充“五经六艺为文”都是相关论述。
  C“五经六艺”不仅蕴含着抽象道理,还是文采斐然的传世文章,是文人为文取法的典籍。
  D“六经皆文”的理论主张源远流长,倡导者袁枚强调经学的文学属性,将经学归入文学而非史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为后世文章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体现在结构与模式方面而非思想方面。
  B.刘勰推举经学的神圣意义和五经的文学示范作用,与袁枚“六经皆文”的主张有相同之处,强调儒家经典的文学性。
  C.刘勰等理论家将文学的发源追溯到经典与经典时代,也印证了原始形态的中国文学尚未形成稳定形态。
  D.本文作者虽然强调经典时代对中国文学的奠基时期,但也没有否定原始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