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论著《论语》选读复习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选修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6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7/6/13 11:21: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9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7820字。

  十四  文化论著《〈论语〉选读》
  考纲解读
  《〈论语〉选读》是浙江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课目。 2009年的年浙江《考试说明》开始把该课目作为古代诗文阅读中的一个内容来考查,2010年、 2011年、2012年依然保持这些要求,分值都在5分左右。
  《〈论语〉选读》的考试要求,可以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两个部分。所谓基础要求,就是指名句名段的背诵积累、重点字词句子文段的翻译以及课文内容的解读等;所谓发展要求,主要是指初步理解文化经典《论语》的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对人生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作用。而这些内容往往不是直接写出的,而是通过孔子等的言行来展现的,所以理解《论语》章句的含义是前提。要善于在理解原文有关的学说、观点、见解、态度、情感、行为等基础上,理解其思想,并能结合现实背景作分析,联系当今谈意义。
  考查内容:浙江卷自2009年开始出现该考点,考题侧重考查对《论语》中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分析,如2009年考查孔子的教学原则, 2010年考查孔子的义利观, 2011 年考查孔子的为政观, 2012年考查孔子的仁爱观。福建卷自 2008 年开始考查该考点,其相关试题可供参考。
  2009年阅读材料全部出自《论语》,2010年另给了欧阳修《朋党论》的材料,2011年另给了《韩非子》的选段,要求与《论语》中的观点进行比较; 2012年用《论语》与《经典释文》对同一段话的不同标点情况,来考查对孔子思想的认识及对后人观点的评价。
  考点探究
  一  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