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20字)
重要的是善于体验生活
浙江省湖州市(313000) 湖州艺术与设计学校 顾连梅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话一点儿也不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之所以苦恼写作,是因为我们缺乏生活。因为,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背景下,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在生活,都拥有着生活,而且是拥有着独具个人色彩的生活。所以,无论我们是否写作,我们都不匮乏生活。但是,拥有着生活毕竟不等同以文字传递生活,前者人人皆而有之,后者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拥有生活,却不能以文字反映生活。这自然与一个人的文字驾御能力有关,一个文盲决不可能从事写作,更不会将文字视为自己与世界对话的重要工具。但文字并不能真正解决写作问题。写作,说到底是关乎情感的事,关乎一个人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生活与体验生活毕竟不是一回事。有人说,没有体验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可见,体验于生活多么重要。
生活中,有人迎立秋风而伤感落泪,有人凝望明月而落寞长嗟;有人含笑拈花,有人闭目听雨。有人重情义伤离别,有人怀抱理想留恋往昔。有人因一张远方的贺卡而欣喜,有人因朋友的一条短讯而快乐。生活中也有人,对自己眼前的一切景物,对身边所有的人事,都处之漠然,无动于衷,“春风吹不起一点涟漪”。抱着玫瑰的人未必感受到爱情的甜蜜,流着眼泪的人也未必明白痛苦的美丽。问题是,不写文章,感受力弱些并非是明显缺陷。要写文章,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没有感动哪来的诗情画意?没有感动何来的美文佳句?
一个人善感是优点而非缺点,一个善感的人,并不就是一个多愁的人,一个悲观的人。善感的特质,只能说明一个人重视自己的思想,重视自己对所经历的和正经历的一切的感受,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清楚自己正处于何种境遇中,物质的和精神的,尤其是精神状态。这样的人,更愿意让自己短暂的人生丰富些,饱满些,享受生活所赐予他的一切。他不愿意仅仅作为生命存在着,他更要体验一个人的尊严,而尊严仅仅与灵魂有关。当大地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的时候,我们只能寻求精神的家。写作就是我们抵达家园的重要途径。
当今时代,生存压力日重,我们自然不能有太多林黛玉、李清照般的忧郁愁苦,自然不需要太多李煜、柳永式的郁闷伤感,但是,如若我们完全丧失了他们那种对春花秋月的观察力,那种对生活酸甜苦辣的感受力,丧失了对人生深刻的体验能力,我们谈论写作却是非常奢侈的。周国平论写作时说:“就写作是一个精神事件,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而言,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灵魂的问题和秘密,便是写作的真实的一个基本前提。”①
写作,永远需要一颗善感的灵魂。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②正是思想而不是别的,使人远离了其他生物,形成了人的伟大。由于会思想,人不仅有了喜怒哀乐,人就不仅体会到自己的幸福与不幸,还能意识到自己这种幸福与悲哀,能将这种幸福与悲哀作为客观对象加以审视。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颗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③对自我的体验,对自我生活状态的自察和反省,正是人非凡的能力,也是写作的不尽源泉。
如果把写作文仅仅看成是外界的压力和客观的任务,那么,写作是一件十分痛苦而难以完成的事情。为了完成任务,我们迫使自己去寻找生活素材,为了完成任务,我们强迫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好,却又常常一无所获,望生活兴叹。不是吗,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学生为了写文章而去郊游,为了写文章而去做好事,为了写文章而去了解人。似乎,只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