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教案.doc
课件.ppt
视频.mpeg
课件共35张,教案约7760字,含1个视频。
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1
《第13课“一国两制”统一祖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本课第一目“‘一国两制’的构想”,主要介绍其形成的背景、过程和含义。第二目“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讲述了中英、中葡通过多轮谈判,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实现了回归。第三目“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两岸经贸、文化的友好往来,也介绍了阻碍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是“台独”势力。
本课第一、二目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其中第一目讲述“一国两制”的理论,第二目讲述“一国两制”的实践;第三目通过分析台湾问题体现《课程标准》要求之“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
1.初高中衔接。初中已初步了解英国割占香港、葡萄牙侵占澳门、荷兰和日本侵略台湾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的大致情况。因此有些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2.学科联系。初中地理学习了港、台的区域地理知识;初三政治课学习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语文课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学生对这一课题有一定认识,要加强从历史角度正确看待港、澳、台问题。
3.教学思路: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具备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但是高一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力比较欠缺,特别是对本课相关时事政治的关注程度和深度都有限,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因此设计本课要有一定的深度。本课采用学生探讨知识为主,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与史料,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解读能力。同时,高一的孩子仍然属于未成年人,对某些问题尤其是敏感话题的理解可能会产生片面甚至是偏激的言论(例如怎样让台湾顺利回归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正确疏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世界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中英、中葡关于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