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851字)
弃旧迎新选材法
[绝招点悟]
“材料新鲜”是高考作文对材料的要求,它考察学生的阅读是否广泛、学生对生活是否关心。平常习作中经常发现学生在作文选材方面是老一套,举出的例子是别人用过千万次的:讲勤学,就是陈景润;谈理想,又是张海迪;说成才,便是童第周、华罗庚。这些名人好似已成为作文的万能钥匙,殊不知,“万能钥匙”拼凑了你作文的文字却使你的作文输掉了“新鲜”从而输掉了得分的亮点。、
李渔《闲情偶寄》中说:“人唯求旧,物唯求新。新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人求旧是一种情感因素,物求新、作文求新则是一种审美需求。可考场作文能在见解上出新的情况是很少的,最常见的还是要在作文材料的选择上求新。
1、作文选材弃旧迎新,首先要选择生动感人、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时代的进步一日千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作文的材料应该与时俱进,应该能能反映新人、新事、新情况、新创造、新思想、新风尚、新经验、新观点、新认识.只有这样,在作文材料中踏出时代的节拍,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社会焦点,反映出时代特点,实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目的.
例如在有关“理想与价值”的话题作文,我们的事例材料库可能已有这样的储备-----马克思从小勤奋好学,早在中学时代就立志为人类谋幸福;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团结了十来个潜心研究学问、探索救国之道的热血青年,他们经常聚会一处,指点江山,激昂文字,商谈救亡图存大计;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雷锋的理想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 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说这些都是很典型的材料,但未免过于陈旧.
我们试着放开眼界,关注当今,肯定会有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更紧密,更具时代气息的例子----2004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之一的徐本禹,大学毕业后暂缓继续深造, 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义务支教, 用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他想做的只是让大水村的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不再绝望, 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人们这样评价徐本禹“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也许一个人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马骅复旦大学毕业,2003年辞去北京待遇优厚的工作,去云南一个乡村无偿教授英语,他身上凝聚着新知识分子的激情浪漫, 无法忍受沉闷、刻板的庸常生活。他总是幻想远方,幻想别处, 渴望一个人的自由,并且身体力行。多少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了对优越物质条件的追逐,并试图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的价值.马骅却抛开喧嚣城市,倡导体验式的生活, “诗生活”是他的理想之一,那就是不被物质束缚,做一个活得很纯粹的人.桂希恩,一个传染病科医生,他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中国防治艾滋病事业的发展;用信任重建被病毒破坏的和谐 ;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和社会应该担当起的责任.人们评价他“一个教授努力了5年,将惠及整个民族500年”!
“理想与价值”话题的两组材料-----范仲淹、文天祥、毛泽东、周恩来、雷锋、马克思,桂希恩、马骅、徐本禹,显而意见后组材料因其具有强烈时代感,从而更能引起阅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当然,感人、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不一定就是社会大事,焦点人物,具有现代中学生生活“鲜味”的材料也是“弃旧迎新”选材的材料库.当今中学生的志向情趣习惯语言色彩生活节奏,有不少是很新潮的,甚至是另类的.不要怕触及这些东西,不要把多姿多彩的学生生活“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