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案11
- 资源简介:
约4600字。
《湘夫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 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
二、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幻灯)
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 “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秦国和楚国(并吴越,版图最大,人口最多)是左右当时局势的两个重心,统一大业的完成,非秦即楚。
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宠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合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以及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屈原并不因此而放弃政治主张和伟大理想,写出了著名长诗《离骚》等价值很高的、影响很大的不朽作品。
当秦兵攻破楚都消息传出后,他大失所望,悲愤投汨罗江,以身殉国,这天正是五月初五。
三、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幻灯)
指楚地的歌辞
由屈原创建的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产于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记楚之物”
楚地的原始神话和巫祝的宗教活动 楚地的乐曲和民歌(《越人歌》)。
“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中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突破了四言的定格,六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自由灵活而富于变化;诗的结构篇幅扩大了;多用语气词“兮”字(起着表情作用,又有着调整节奏的功能,还代替某些虚词起语法作用) ;语言词汇地方色彩较浓。
《离骚》与《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开启的创作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