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学设计2
- 资源简介:
约2290字。
月朦胧,情朦胧
——杜甫《月夜》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正中学 王晨
[学习目标]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 2.理解 3.运用 4.分析 5.评价 6.创造
A.事实性知识 目标1
B.概念性知识 目标2 目标3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 目标4
目标1 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1.1经过老师纠正,读准字音,了解韵部;
1.2经教师配合展示创作背景,了解诗歌大意。
目标2 通过替换对比,认识诗歌的情感逻辑。
目标3 通过评价诗歌的语言,赏析诗歌艺术的手法。
3.1通过常识判断,认识曲笔手法;
3.2通过分组讨论,评价用词对的表达情感的作用;
3.3通过品析词语,找出文章的呼应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目标4 通过教师解说点拨,了解含蓄的文化特征
[设计思路]本教学设计是根据“一语三文” (即“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模式进行的,可分为四个主要环节:第一,1.指导朗读,纠正字词读音,把握情感基调,2.疏通诗歌大意,完成语言层面的教学;第二,通过调换诗歌每一联顺序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诗歌通过结构顺序传达出来的情感,完成文章层面的教学;第三,通过换字、提问引导等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诗歌背后的文学美,完成文学层面的教学;第四,拓展中国人含蓄表达背后的美学文化,完成文化方面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探讨杜甫的一首诗《月夜》。就月这个意象来说,大家能想到些什么呢?我来分享一个自己和月的故事。在大家的印象中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学生明确:忧国忧民)但是今天我想带领大家走进一位别样的杜甫,感受一个别样的月夜。
二.语言层面
1.粗略看一遍,找一名同学读一遍,正字音。
鄜(fū)州 云鬟( huán) 虚幌(huǎng) 独看(kān)(①符合“仄起平收”②安、寒、干都是平声韵,全部用平声an韵,更符合这首诗的整体意境③留后分析)
2.引入背景:天宝十五载八月,公自鄜州赴行在,为贼所得,时身在长安,家在鄜州,故作此诗。(找同学翻译)(地图引入背景介绍)
3.结合背景再找一名同学读诗歌:提示:语速整体偏慢 评点读诗的情况
4.疏通诗歌大意(鄜州 闺中 看接③看有“看护看守”的意思 怜 未解 长安 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