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放任”的美国》教案3
- 资源简介:
约4170字。
一“自由放任”的美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与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分析本次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培养学生从文字资料、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历史资料(文字资料、图片等),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运用分析与讨论、情景设计、角色扮演等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概念和本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道理;
(2)通过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学习,得出其与二战前世界局势紧张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结论,培养学生关注事物联系的世界观、价值观;
(3)通过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的状况与中国经济现状的对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
展示图片
导言:同学们,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两幅图片。首先,第一幅图片中一位母亲和她的孩子生活在搭建于废墟中的帐篷,母亲正在为今后的生活发愁,而饥饿的孩子把泥土当作“食物”放进嘴里......再来看看第二幅图片,一些人正在把牛奶倒在地上,围观的人微笑着。也许这两个场景单独来看并不特别,但令人吃惊的是,它们都是发生在1929—1933年处于经济危机中的美国。到底什么是经济危机,它为什么会导致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场景同时存在?倒奶的究竟是谁?为什么他们不给饥民一点食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专题六,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
【活动】一、何为经济危机?
师:提到经济危机,同学们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有的人可能认为:买了iPhone6
之后没钱花,天天啃馒头就叫“经济危机”,当然这是土豪们的烦恼了。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经济危机”更可能是:饭卡要充值了,但零花钱早就用光光。其实,这都算不上是经济危机,让我们来看看经济危机的定义吧。
展示经济危机定义
定义: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家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其主要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定义里面概括出经济危机所包含的必要因素是哪两个?
生:概括回答(教师作适当引导,必要因素:①范围:一国或多国②长时间的经济负增长)
师:没错,这两个就是衡量是否发生经济危机所必备的两个因素,下面我们做一下练习,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判断经济危机的方法。学案上面有3个情景,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相互讨论,判断哪些属于经济危机,哪些不属于经济危机,并说出自己的理据。
生:(根据学案展开讨论)
1、A市是一个依赖加工出口的城市,由于一直不重视科技研发和产业升级,经济增长率常年偏低,经济发展缓慢,与本国其他城市的飞速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判断:
2、B国由于错误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第一季度里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此后本国政府及时调整经济政策,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达2%。
判断:
3、由于原油价格暴涨和全球股市的全面下跌,多国的经济出现衰退,C国GDP下降了4.7%,欧洲整体下降了2.5%,D国下降了7% 。
判断:
师:(提问、总结)大家现在已经掌握了危机检测员的基本技能——判断经济危机——的方法了,接下来我们来看看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何会爆发经济危机吧。
【讲授】二、危机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