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2.doc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件1 (共27张PPT).ppt
课件共27张,教案约4690字。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5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早期维新思想;90年代维新思想,倡导变法维新、救亡图存、实行君主立宪。
2.理解:(1)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以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2)西学东渐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作用。
3.运用: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课前收集林则徐、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严复、康有为、梁启超人的生平迹。
2.用自学辅导法,由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思?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3.将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鸣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开放性学习,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分组准备,以自言形式探究,让学生在合作、思辨中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每一次思想探索都与国家民族面临的转折紧密相连,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2.通过介绍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培养学生放眼世界、探索新知、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41年,林则徐因为坚持禁烟被革职,发配新疆,途经镇江时,遇见魏源,他把自己整理的外国情况的资料,交给魏源。魏源痛感国人封闭,缺乏对外国情况的了解,于是编撰出50卷《海国图志》,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为什么要编撰《海国图志》?与当时的形势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