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0940字。
2017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
一、单选题:共25题
1.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而西方人喜欢说“天上”,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
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 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
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 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天下观。近代的“国家”是一个政治经济概念,古代中国的“天下”是一个文化概念,它们是不相同的,故排除A;中国古代的“天下”是一个思想文化概念,所以不是严格按照民族区域划分,也不是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故排除B、D;根据“‘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可知其区分的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故选C。
2.刘绍玢说:“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因此,他主张:“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作者旨在说明
A.封建制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不利于中央集权
B.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封建郡县均有利弊应在中央集权之下分权于地方
D.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和郡县制。由材料中“封建制下,分封诸侯尽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可分析出分封制能在当时有效地维护周王统治,但是后世容易形成分封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由“郡县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可分析出郡县制能加强中央集权,但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故本题选C。
3.西汉丞相公孙弘在自己的府邸里建造“客馆”,以招揽才学之士。公孙弘去世后,“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麓继踵为丞相,自蔡至庆,丞相府客馆丘虚而已。至贺、屈麓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脾(婢)室矣!”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中央与地方斗争激烈 B.西汉时丞相更替频繁
C.丞相有任免官员权力 D.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强化。题干反映的是丞相权力的缩小,而不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激烈,更无法体现丞相更替的频率,故排除A、B;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丞相没有任命官吏的权力,故排除C;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公孙弘为丞相时可以招揽才学之士,后来的丞相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小,可知反映了丞相权力的削弱,故选D。
4.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