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全科试卷(9科10份,含听力)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高三全科试卷(9科10份,含听力)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地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化学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历史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生物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数学(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数学(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物理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英语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英语试题_OUTPUT.mp3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语文试题.doc
【全国百强校首发】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期中)政治试题.doc
东北育才学校2016—2017学年度上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科试卷
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命题人:高三语文组校对人:高三语文组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
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曾荫权:烦了就去擦皮鞋
曾荫权来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面对500多位北大师生,他先自嘲说自己40多岁才学说普通话,“讲得不好不要见怪”。然后开始用普通话讲起人民币国际化等问题。
人到中年学说普通话,对曾荫权来说其实只是个小挑战。实际上,他一辈子都在和各种难题较量。
1944年,曾荫权出生于香港一个警察家庭。他是家中的长子,一家8口全靠父亲当警员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曾荫权有6个兄弟姐妹,舅母早逝,舅舅家3个孩子也寄养在曾家。于是,母亲不得不在家中缝制尼龙袋贴补家用,曾荫权小小年纪也得做童工帮家里赚钱。他记得有一次,父亲辛辛苦苦攒了5块钱,交给母亲让全家人去酒楼喝茶。谁想到,顽皮的弟弟曾荫培把钱弄丢了。“我们哭作一团。母亲反过来安慰我们,说终有一天我们会去喝茶。”
因为经济压力大,曾荫权预科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