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七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
第七单元单元优化提升.ppt
第七单元单元综合检测(七).doc
第七单元第19课.ppt
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doc
第七单元第19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doc
第七单元第20课.ppt
第七单元第2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oc
第七单元第20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doc
第七单元第21课.ppt
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
第七单元第21课知能演练学业达标.doc
[随堂巩固]
1.(2015•江苏学考)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十几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②时间上不符,排除即可。
2.李明的爷爷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这最有可能得益于( )
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
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
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
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情况非常特殊,根据所学可知,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3.右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图。导致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
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
解析:选C。“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废止,高等院校的发展受到影响。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大批受“文革”影响而未能参加高考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而当时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却很少,所以出现了图中所示情况。故选C项。
4.“1978年春天,27万多名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
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
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依据材料信息“1978年春天”“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许多人走进了大学校门。
5.(2016•江苏宿迁高二测试)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新时期,我国在教育领域采取的重大举措或取得的成就是( )
[随堂巩固]
1.(2015•四川学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百花齐放”主要针对的是( )
A.艺术领域 B.政治领域
C.经济领域 D.学术领域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指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2015•贵州学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文艺流派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学术、文化领域生机勃勃。这得益于( )
A.“星火计划”的制定
B.“双百”方针的重新贯彻
C.“向科学进军”的号召
D.“科教兴国”战略的制定
解析:选B。根据所学可知,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把“双百”方针当作中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学文化领域再度迸发出勃勃生机,故本题选B项。
3.(2016•广东佛山高二测试)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 )
A.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B.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 D.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解析:选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材料反映的是对封建社会分期的两种观点,不属于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是“双百”方针中的内容,是指学术问题要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故B项正确;百花齐放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问题不符,故C项错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D项错误。
4.(2015•广东学考)当有人报告一位在华讲学的苏联学者不同意《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一些观点时,毛泽东说:“我认为这种自由谈论,不应当去禁止。这是对学术思想的不同意见,什么人都可以谈论……如果企图禁止,那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的这番话符合( )
A.“一边倒”政策
B.“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