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共28小题,约13170字。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Ⅰ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 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变化体现了
A.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B.专制主义统治走向完备
C.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 D.中国传统思想地位巩固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君主专制的一项制度。结合材料可知,避讳制度形成于秦、唐宋完备、清代达到顶峰,结合君主专制的发展历程可以判断,这个过程的发展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A项正确;专制主义统治走向完备、专制制度的日趋完善说法错误,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其弊端日益暴露,故B、C两项错误;材料与儒家思想无关,故D项错误。
2.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
A.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B.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
C.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 D.使伦理关系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的内涵。举孝廉强调“能报恩”,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关系,反映出东汉时期选官制度具有浓厚的儒家纲常伦理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被举荐人偏好“年少能报恩者”,不能说明士人入仕途径便捷和对年龄限制的放宽,故A、C两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不能说明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伦理关系,故D项错误。
3.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